撥亂反正:以黎恐襲增制裁理據
美國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100%關稅的貿易制裁措施,將於明日起生效。但根據《日經新聞》報道,加稅後的中國電動車,售價也不到2.5萬美元一輛,而美國本土車廠尚未有低於3萬美元的車款,因此仍具備一定競爭力。
報道分析,中國電動車售價低廉,除了受惠於中國政府補貼及所謂的「產能過剩」,更根本原因是使用了較便宜的中國製鋰電池。本來美國電動車也可轉用中國電池以降低售價,但美國國會早前已通過法案,訂明使用中國電池的電動車不能獲取環保稅務寬免,藉此扶助美國本土的鋰電池產業。但其實美國鋰電池產業發展遲緩,主因是本土需求疲弱,因為美國製電動車售價太貴,路上充電設施又不足,令國民寧願繼續使用燃油車,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受害的是美國消費者和地球的生態環境。
日本傳媒普遍親美反中,而且中國電動車正是輸美廉價(相對於美國車及歐洲車)日本車的最大威脅,作出有關報道並不奇怪。湊巧的是,美國商務部在該報道出街後翌日,便提出分階段禁止使用中國製軟硬件的智能車輛在美國道路上行走,變相禁絕所有中國車進口,不論是否電動及售價高低,理由是擔心中國可遙控有關車輛集體「當機」阻塞道路,以至是四處橫衝直撞傷人,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
上述科幻狂想最初由某位美國右翼議員提出,初時大家還拿來當笑話,現在竟成了美國政府的官方政策理據。也難怪,日前發生的黎巴嫩連環恐襲,連小小的傳呼機及對講機都可變成跨國遙控殺人武器,為美國加緊制裁各類中國電子產品增添了理據和實例。
但如果美國政府真的關心國民性命,第一樣要禁的應是槍枝,但民主共和兩黨都不敢做也不想做。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