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為中國而立

香港近日興起有關改革的議論,但似無新意,還是這麼多年來一直談論的舊課題,較有新意是大學改革。
香港大學應可代表香港的大學發展趨勢,因為香港第二所大學中文大學,上世紀60年代才建立。直至今天,香港大學還佔了本地大學的主流。
香港大學創立之時,目的是為中國而立,但這個中國是甚麼呢?殖民地時代的為中國而立,是為了改變中國,有利英國殖民主義在中國的操控滲透,從而奪取中國的資源、財富。60年代開始的一、二十年,港大學生提出為中國而立,這個中國是大學生的國家,是中國民族復興的手段,這便恰與英國的為中國而立相反甚至對立。表面上是從60年代要求港大校政改革、學生參與開始,背後卻是1968年的歐美學生運動,反越戰、反殖民主義引發。
其後的保釣運動,當地語系化的認中關社,都是在殖民地體制下,從精英教育中冒出抗議的勢力和聲音。學生走進現實生活中尋找為中國而立的內容與方向,只可惜被引導錯誤。四人幫一役顛覆了整個愛國運動,再加上改革開放初期的盲目擁護資本主義、市場化、香港化,香港的殖民地體制被美化、推崇,且要在內地造幾個香港來,絲毫沒有考慮到香港體制的殖民主義體制、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與中國的國情、中國人民革命有着重大矛盾。
正是如此,香港大學的愛國或對殖民主義反思的思潮便全然失落,為中國而立的中國變成賺錢圖利的目標,其中沒有民族、家國因素。香港的大學體制也在這個時候引進美國體制,把港大歷來的牛津大學模式全然摧毀,美其名為現代化,實質是美國化的企業化、功利化,香港的大學變成美國大學的分校。
沒有為中國而立的美國化,一方面是香港的大學學科愈來愈偏重工商管理,美國式的企業管理方法和目標;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去中國化,沒有家國觀念,全然改造為美式政治價值。由是在外力策動下,大學變成顏色革命的主力、港獨的溫床。這樣的歷史演變涉及體制、文化和外在的政治條件,不去美國式,香港的大學不能靠升國旗、唱國歌來重拾家國情懷。但幾十年的美國化和去中國化,不動大手術,還把香港體制的殖民主義因素迴避,是改不了。港大早晚從培養本地人才,像清華、北大那樣,轉變為留美英的預備學校,培養外國人才。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