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合適範圍內「放手」選擇 助小孩建立自信

梁晨民指與子女相處時,在合適範圍內給予他們選擇的機會十分重要。(袁志豪攝) 梁晨民指與子女相處時,在合適範圍內給予他們選擇的機會十分重要。(袁志豪攝)
梁晨民指與子女相處時,在合適範圍內給予他們選擇的機會十分重要。(袁志豪攝)
【本報訊】3年疫情對學童的影響至今仍未完全消失,大灣區扶輪社社長李彥儀指,疫後學童不論在應變能力、溝通能力等都較以往弱,小朋友在一至3歲是學習溝通能力的黃金時期,但疫情或疫後外出時不少人都戴上口罩,影響到溝通、表達能力的學習。李又指,社交能力不能從書本中學習,一定要親身與其他人相處,故家長要給予更多機會與其他小朋友相處,要他們從中建立信心,才可提升社交能力。
減少責備懲罰 更多正面鼓勵
新學年學童在壓力陪伴下開學,家長作為子女的後盾尤其重要。正向家長學院總監梁晨民指出家長與學童相處時,「幸福(happiness)、選擇(option)、動力(motivation)及同理心(empathy)」4個元素相當重要,小朋友在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照顧及溝通方法,家長要按年紀來與小朋友相處,來提升幸福感。給予子女選擇的機會亦同樣重要,不少家長都傾向拒絕子女的需求,其實很容易令子女感到欠缺選擇的權力,變得欠缺自主感。
梁續指,不少家長都說過「同老師講等老師鬧你」之類的說話,自自然然小朋友便會因而不喜歡上學,家長不應以責備和懲罰的方式來與子女相處,正面鼓勵更為之有效。
小朋友處於好奇發掘新事物的階段,難免遇到挫折及碰壁的情況,但不少家長的反應會是「都叫咗你唔好」、「抵死」,家長的角色都應是關心及安慰子女,「雪中送炭」而非「落井下石」。
梁認為,家庭並非單純講道理的地方,關愛感更為重要,如小朋友不願聆聽家長說話時,應先修補雙方的關係,家長亦要學習去理解及配合小朋友的想法與需要。小朋友的表達能力較差,家長應要有耐性聽取小朋友的想法及心聲,不少小朋友不願意與家長溝通,是因為擔心與家長分享想法後會被責備,故家長要以包容的角度來打開小朋友的內心世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