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劏房廁所無門鎖 媽媽困情緒枷鎖

不少劏房廚廁合一,衞生惡劣。 不少劏房廚廁合一,衞生惡劣。
不少劏房廚廁合一,衞生惡劣。
居所狹小缺獨立空間 私隱度安全感淪奢談
「廁所門無鎖,孩子隨時都可以開門」、「孩子睡在上層,兩夫婦沒有正常溝通和『夫妻生活』」,木門之後,部分基層生活在欠缺安全感及私隱度的環境,抬頭只見一堆晾曬衣物、隨時倒塌的雜物。有學者指劏房環境令部分人沒安全感或會誘發情緒疾病,或令情緒病患難以康復。
深水埗社區互助中心、社築同夢社區發展服務舉辦「空間窒息」攝影展,透過媽媽及家人的視覺,訴說劏房女性的故事和心理需求。參與攝影展的Cherry在劏房居住了6年,她指如廁或更換衞生用品時,孩子可能會出於好奇開門,令她覺得沒有安全感。亦有劏房媽媽在視像訪問中表示,他們居住的房間沒有房間間隔,兩夫婦沒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即使想大吵一架亦要壓抑情緒,避免影響孩子。
隔音差反捱鄰居罵 陷思覺失調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丁惟彬指出,劏房環境令部分人沒安全感,或會觸發情緒問題、而且難以復原。他舉例,有患妄想症家長因劏房附近有性工作者出沒、嫖客打量兩名女兒並向其吹口哨,因此時常擔心丈夫會光顧性工作者及女兒安危。另一例子指劏房隔音差,有媽媽曾要求鄰居降低聲量而被粗言辱罵,最後演化為思覺失調,每當附近有人經過或發出聲音都會被刺激。
劏房媽媽Cherry指欠缺儲物空間,下班下課後即使是一個書包、一對鞋已能令空間非常雜亂,有時寧願在公園流連亦不願回家;而另一位媽媽可兒則指兒子喜歡砌積木,每次完成作品後都要拆掉實在可惜;亦有媽媽指自己「貪靚」,但在劏房環境下沒有心情化妝打扮。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出社區客廳着重社群共融生活,但忽視私人空間的重要性。他引述2021年數據指出當時有3.4萬劏房兒童,他們長大後需要空間存放私人物品。他建議當局租用俗稱「死場」的高空置率商場作私人儲物空間,指只是「一張梳妝台」亦有幫助。丁補充,情緒病患者或康復者會因為社交方面的擔憂而拒絕使用相關設施。
過渡屋沒房間隔 團體斥難解困
被問到應否先搬到公屋改善居住生活環境,劏房媽媽們均指跨區上班上學及覆診問題,另指過渡性房屋同樣沒房間間隔,私隱度同樣不佳。丁表示,有案例指出社區房屋只能住3年,不保證上公屋,住戶或面對須搬回劏房的期望落差。他又指以過渡性房屋解決問題是太簡單化,須保障兒童健康成長發展的權利,需要反思「為何過渡性房屋一定要在偏遠地區?」
陳則認為政府10年建屋計劃「有水分」,部分發展土地面積由棕地改為發展商預留土地,未來不一定兌現承諾。他另外指出居住在100呎的劏房亦不見得是優質,不應以面積定義「劣質劏房」。他說2021年有210萬家庭住在小於200呎的單位,但只定義70呎以下的劏房的話只包括當中一成人,指政府或只是設下一個容易達到的政策目標。
Cherry(左)及可兒(右)講述劏房居住環境差。(林隆輝攝)Cherry(左)及可兒(右)講述劏房居住環境差。(林隆輝攝)
Cherry(左)及可兒(右)講述劏房居住環境差。(林隆輝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