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骨折 個案14年增5成 死亡率高於癌症
近半短期二次發生 倡檢測篩查莫再等
香港脆性骨折14年間增長超過五成,脆性骨折可被視為「骨衰竭」。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昨日發布一項報告指出,近半二次脆性骨折在短期發生,會對患者造成嚴重損傷。同時,在一些部位的骨折還極易造成患者死亡,死亡率甚至高於一些癌症。醫生表示,若能進行適當檢測,則可減少很多骨折個案。
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會長張正龍表示,在2004年至2018年間,香港脆骨性骨折個案就從5,596宗上升至8,465宗,10年間增加了51.2%。當中,髖部骨折個案在2018年至2023年間也有上升趨勢。不過在疫情期間由於出門頻率減少,個案宗數亦有些許減少。去年髖部骨折的個案達到7,552宗,較2018年增加了437宗個案。
髖骨折患者 近半5年內亡
張正龍指出,髖部骨折是最常見的脆性骨折,同時後果亦是最為嚴重的,並且有約10%的髖部骨折患者會再次發生髖部骨折,通常於另一側髖骨再發。
張引用一項研究指出,發生脆性骨折患者,最初兩年再生另一脆性骨折的風險,是一般骨質疏鬆症患者的5倍以上。就本地來說,2004年至2018年所有50歲以上人士因髖部、橈骨或肱骨骨折入院個案分析,近半二次脆性骨折在短期發生。他續指,在脆性髖部骨折患者中,49.9%患者都在5年內死亡。
香港骨質疏鬆學會理事葉大鵬醫生表示,骨質疏鬆在最初難以被察覺,過半患者沒有任何症狀,當中的高風險人士,如長者應接受骨質密度全面檢查。葉建議,通過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DXA),檢測篩查有助及早發現骨質疏鬆症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降低風險。
需長期治療 不宜自行停藥
葉大鵬又提到,目前本港可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大致有兩類,抗骨吸收藥物(被動式)和成骨藥物(主動式)。抗骨吸收藥物還分為溫和與強效,在減低骨折的療效中,溫和抗骨吸收藥物能減少最高39%非脊椎骨折,強效則最高能減少70%脊椎骨折,成骨藥物對脊椎骨折最高則能減少75%。
葉續指,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的患者每隔一至兩年應與醫生檢視治療方案,且不宜在沒有醫生建議下停止用藥。他指骨質疏鬆症需要長期治療,不然可能導致骨質密度在短時間內劇烈流失。他還表示,脆性骨折可導致一連串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引致死亡,應教育市民將脆性骨折視為骨衰竭,讓公眾能認識到疾病的嚴重性,從而主動進行篩查。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