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自成一家:冷靜看待大熊貓經濟

中央送贈香港的一對大熊貓下月來港,加上盈盈誕下一對龍鳳胎,一時間香港社會掀起一股熊貓熱潮,旅遊業界和政界人士紛紛呼籲港府做好大熊貓經濟,振興香港經濟發展。但在我看來,首先要搞清楚香港的定位,這個定位前提解決不好,大熊貓經濟恐怕也無從做起。
不同城市之間都有競爭,政府第一步往往要先找出符合自己城市的定位,然後制訂相關政策,聚集和調動不同的資源佔領目標市場,提升城市競爭力。香港以前的定位一向很明確:就是背靠內地,面向全球,在中西方之間提供高增值的服務。這個定位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之前是成功的。
這幾年中美對立加劇,美國全面打壓中國,不顧一切阻斷中國崛起,並以反修例風波為藉口制裁香港。香港依靠游走在中西之間獲利的優勢已逐漸淡化。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國家一起發展,亦成為香港重拾動力的新出路。但香港也要有自己獨特的定位,如擔當內地與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橋樑,否則無法和內地其他城市競爭。
香港發展旅遊同樣要有這種思維。環顧香港的周邊國家和地區,近至廣州,遠至日本、南韓和新加坡,多個地方都有大熊貓,很難想像內地或海外旅客會因為香港多了數隻新熊貓而專門到香港旅遊。當局須利用香港的特色來營運大熊貓經濟,提供人無我有的獨特旅遊體驗,才能將大熊貓人氣變成財氣,吸引更多外地遊客赴港。
長遠而言,大熊貓經濟只是香港旅遊業的一小部分,對整體旅遊業帶來的收益不多。香港旅遊業界必須推出更多獨特的文化元素景點,展現香港作為中西方文化交匯點的特色,真正做到無處不旅遊,才可以推動遊客一來再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