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病發初期難察覺 易混淆抑鬱睡眠障礙 柏金遜症非長者病 兩成患者50歲以下

坊間經常誤解只有長者會患上柏金遜症。 坊間經常誤解只有長者會患上柏金遜症。
坊間經常誤解只有長者會患上柏金遜症。
【本報訊】柏金遜症的患病率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漸升高,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令人誤以為柏金遜症只是老人病,但其實年輕人也會患上。基於這種誤解,年輕患者更容易忽略早期病徵,延誤治療。有調查指本港有一至兩成患者為50歲以下人士,患者擔心被社會標籤而影響工作及社交,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比年老患者更甚;患者愈年輕就愈有機會患上抑鬱症。有中醫指,中藥治療以滋補肝腎為主;可減輕西藥引起的副作用,而運動有助患者改善活動能力。
主要靠臨床評估診斷
柏金遜症的基本成因是腦內黑質的神經細胞退化,不能製造多巴胺。主要4大徵狀為靜止性震顫、動作緩慢、肌肉僵硬和姿勢平衡障礙,若臨床符合上述兩種以上症狀,已可作診斷。震顫是早期柏金遜症的標誌,手腳震顫為七成柏金遜症患者最早出現的症狀,由於症狀輕微,還可與睡眠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一併出現,容易跟過勞、精神抑鬱、焦慮症、驚恐症或原發性震顫等疾病混淆。再者,柏金遜症主要倚靠臨床評估診斷發現,而非一般驗血或腦掃描造影,故難以於患病初期確診。
事實上,20%至30%的柏金遜症臨床症狀是由其他疾病引起。在醫學診斷上,它們不屬於柏金遜症,而是繼發性柏金遜症,或稱非典型柏金遜綜合症,這些疾病包括中風及腦血管病、腦創傷,例如皮質基底核創傷、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一氧化碳或其他重金屬物品中毒,以及藥物引起的副作用等。
歸納「顫證」 中藥補肝腎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中醫及中醫專科服務指出,中醫典籍中沒有記載柏金遜症,但有探討與此病相似的症狀描述和病因病機,可歸納為「顫證」、「痙病」等範疇,古代醫家多從肝、腎、風方面治療。而中藥治療則強調以滋補肝腎為主;亦減輕了西藥引起的訥呆、便秘、失眠、嗜睡、惡心、低血壓等副作用,亦可使用針灸治療。柏金遜患者容易跌倒、手腳僵硬,適量運動有助改善活動能力,特別是太極。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