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醫患同行:由慶祝中國醫師節說到香港醫療發展

醫學界在上周末與政府醫務衞生局,兩所醫學院與全港的醫學及護理團體一同在港慶祝「醫師節」,並邀請不同醫學界的前輩及表表者分享醫生在不同崗位的一些獨特經歷,為同胞分享及傳揚醫學界正能量。
說起中國醫師節的來源,國家衞計委早於2016年8月19日的全國衞生與健康大會上宣布設立此節日,並於2017年獲國務院批准。在2021年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並列明每年8月19日為「中國醫師節」。該節日以激勵廣大衞生與健康工作者大力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進一步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醫重衞的良好氛圍。而今年中國醫師節的主題是「崇尚人文精神,彰顯醫者仁心」,把醫者仁心仁術的無私奉獻精神傳揚開去。
香港醫護多年來是被人敬重的職業,亦是每年尖子爭入的「神科」,成為醫護新貴故然薪高糧準,但多年寒窗苦讀以及臨床訓練亦令很多人卻步,能成功修行成一位獨當一面的顧問醫生更是不容易。香港醫療界往往被視為高薪厚祿的知識分子,除了救死扶傷的天職,很多認識的同胞也忠於己任,並在社會的不同崗位奉獻一己之力,弘揚大愛精神,但在香港功利社會中,這些大愛精神未必是大眾眼中醫護的特質,值得透過節日表彰這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為社會注入人文關懷正能量。
近年,像醫生這些傳統專業亦開始面對科技及制度的挑戰,人工智能的興起有望提升醫療程序自動化,一些人工智能甚至能達到醫護人員辨症的水平,為醫護提供協助之餘,更有取代醫護人員之勢。另外,主理香港醫生行醫資格的醫委會,眾所周知是世界上較嚴格的專業管治組織,多年來卻飽受各方批評。很多醫生在遇到投訴後都似被用「放大鏡」一樣作審判,在一些嚴重醫療事故上卻被外界質疑過度仁慈,「醫醫相衞」,但在賣廣告及用醫生銜頭等公眾沒甚興趣的事項上卻出奇地重,其雙重標準令人匪夷所思,相信要作一些改革才能釋除醫護及公眾疑累。
加上近年在與大灣區融合的大趨勢下,醫護人員無論在技術水平、專業訓練,兩地人才流通所引發的新平衡以及保障本地醫療體系健康發展以確保本港優勢也不是容易解決的課題。誠然,香港醫療界的優勢,有賴其世界級的大學專業培訓及公營有序的訓練制度,加上本港有效維持醫療專業自主,確保職業發展空間,讓醫療人才充分發揮一己才能,並在新時代能掌握與科技共同發展的新優勢,這一切應是社會樂見醫療團隊優秀成功的一面,在慶祝醫師節以表揚他們的貢獻時,政府更應居高臨下,真正為香港醫療界設計好大藍圖,把這名牌做大做強。
病人及醫護權益協會召集人龐朝輝醫生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