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家:谷青年置業捉錯用神
現屆特區政府高度重視青年問題,原因之一是前幾年年輕人缺乏希望,被反對派誤導而入歧途,成為政治炮灰。但我發覺無論是港府還是社會,近來對青年問題的關注太過聚焦在房屋問題,有點捉錯用神。
一說到本港青年缺乏拚搏的動力,輿論往往會拿大學生一畢業就申請公屋來渲染。不過,房署的數據顯示,2019/20至2023/24年度,每年新登記公屋的30歲以下一般申請和配額及計分制非長者一人申請,皆有減少,前者由2,400宗減至1,200宗,後者由4,800宗減至3,800宗。這兩個數字反映申請公屋的年輕人其實不是十分多,與傳媒渲染的蜂擁情況有落差。然而,房屋署署長羅淑佩日前卻提到下一步會增加資助房屋的置業機會,相信年輕人選擇躺平的情況會紓緩。對此我不敢苟同。
一般而言,剛投身社會的年輕人屬於拚搏期,是追求理想的關鍵時刻,對居住的需要有但不算很高。到了中年成家立室、有兒有女後,他們才會為了安居而不得不做樓奴。事實上,不少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先拚搏事業、後考慮置業,例如曾是內地首富的馬雲,1999年與朋友在杭州一間狹窄的出租屋內創立阿里巴巴。
說這些不是強調要住得差才能創業,而是說年輕人的追夢之旅不必與安居畫上等號。近年高科技產業發展迅猛,地區融合加速,港府也鼓吹大灣區融合發展,處於拚搏期的年輕人,太早置業綁住自己反而是負累。要令年輕人活得有希望有拚勁,關鍵在於產業而非房屋。當局必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才能讓年輕人有用武之地。換句話說,本港青年之所以老早想着置業,恰恰是因為本港產業固化,可上位的空間不多,欲拚無從。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