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逆周期調節」凸顯經濟壓力

7月底的政治局會議在研究經濟形勢時提出:「要加強逆周期調節。」連續幾年所堅持的「跨周期調節」則未提及。所謂逆周期調節,簡言之就是短期調控,在單個周期內,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手段,對沖短期經濟波動,波峰過熱時則適度緊縮,波谷遇冷時則實施擴張。這是最常見的方式。而跨周期調節,則是統籌多個經濟周期,均衡平抑長期波動。顯然,後者更有難度。
每年7月底研究下半年經濟,是政治局會議的例牌動作。跨周期調節的說法首次提出,正是在2020年7月,當時的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這在當年被認為是宏調理論的創新,凸顯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從中長期維度來評估形勢、部署工作。次年7月,政治局會議再度提出:「要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到了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一提法變成了「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逆周期再度出山。而2023年底經濟工作會議再度變為「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逆周期被置於跨周期之前。這顯然表示,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挑戰愈來愈嚴峻,短期調控愈加急迫。與之配套,中央財政4季度增發一萬億元國債,人民銀行連續降息、降準。
今次時隔半年,逆周期調節完整回歸,全面佔據主舞台,運作了4年的跨周期調節暫時退出官方文本。逆周期與跨周期主次地位重新顛覆,進一步宣示短期對沖調控加辣刻不容緩,宏調工具箱將有望提升力度密度。
需求不足 信心匱乏
自2008年應對金融海嘯的4萬億元方案後,有鑑於其後遺症,十幾年來,官方始終統一口徑: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但如今的經濟形勢,較之2008年有過之而無不及。2008年的經濟困境,更多的是技術、戰術層面的問題,雖遭遇短期不景氣,但民間對經濟前景仍抱有相當信心,故資金進場後,迅速形成V形反彈,中國不僅率先復甦,而且一路高歌猛進,坐上全球經濟次席。現在各方面的需求不足,成為最大瓶頸。各種鼓吹預計的「爆發」,一個接一個失敗。放開二胎、三胎,並未引來生育高峰;結束高壓防疫,沒有帶來經濟「報復性增長」;放開樓市限購,也未能刺激房價上漲,不少地方甚至加速下探。蓋因官方的積極政策,反而印證了民間對不景氣前景的判斷,加劇了恐慌情緒。
矛盾背後,最大問題是信心匱乏。消費的收縮源於社會的收縮,這兩年新聞宣傳、網絡管理、教育政策等領域,一有風吹草動便直接震盪市場。要提振經濟,不僅是財政、貨幣、產業等政策工具的綜合應用,更在於從整體上營造一個寬容寬鬆的環境,減少過度干預比加大刺激更重要。一面鼓勵孫悟空翻觔斗,一面抓住緊箍咒不放,如何能奏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