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老有所醫:正向醫學,行為用物質,認知上進心(上)

19世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所有真理都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它被嘲笑。第二,它被猛烈反對。第三,它被認為是不言而喻的。」
現代醫學制度基於200年前工業世紀「生物醫學」病理學找病被助模型,物質主義框內假設身體病是身體機器損壞,主要談論分類物質變壞過程(病理學),如何修理零件。近年開始研究生物訊息,但集中於物質基因(Gene)及化學分子,忽視思想文化基因(Meme)在幕後可操控物質基因開關製造化學分子。病人在社交方面即使很正面,但習慣心物分類文化局部思維對己官僚分類,身體物質問題認為最終信心在物質修理,輕視情緒神經信號。身不適而心虛(loss aversion bias),想健康卻諗分類病,學得無力感(learned helplessness)。致病模型習俗意味着使用外部治療裝置和介入措施來治病為主,個人如何正面適應身軀變化的知識方法被忽視,蠶食身體健康自控感自愈力自信心。
現時是21世紀疾病物質資訊氾濫世紀,有一個與現行醫學完全相反的概念,重點不是發病機制,而是增加身體健康的機制,稱為創造健康學(Salutogenesis),納入正向醫學概念,重點學習正向適應外環境內身軀變化,啟動我們的內部心理神經免疫自愈力,行為上輔以物助。
近十多年腦神經認知科學研究進步證明,心理就是人的物理學。我們的神經系統每秒鐘無意識接收信號,發令指揮身軀製造鴉片類藥物、膽囊收縮素、多巴胺(關乎柏金遜症)、控制內分泌賀爾蒙腎上腺素血清素、心理神經生物免疫系統等等,令細胞行為向好或向壞。
正向醫學概念融合發病及健康機制,「行為用物質(做,To Do),認知上進心(學,To Be)」結合醫病養生。物質支持下,醫生訓練當事人神經信號系統諗身軀健康多於諗病方向,負變正情緒而創造自愈物質。常人感想認為某類病是大病,焦慮是合理,令自己被心魔控制加速病惡化是合理?
醫學研究卻證明大病感恩喜悅才合醫學理由,因為身軀當頭棒喝是好意義,提醒要反思學習正面適應環境及進化自愈能力,窮學變變則通,要學離地(離開往地獄之路之舊思維方向) 思想除塵。類比是不懂游泳而不學習的人說跌落水必然驚,是講情不講理;而學懂游泳知識及方法的人跌落水的感想不同。學懂正向醫學知識及方法的人對所謂大病會有不同層次情緒思維細胞行為。下集會解釋正向醫學的實踐方法。張錦暉醫生 老有所醫計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