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加強政府角色 推動教育產業

除了土地房屋政策及施政績效問題,筆者亦關注香港的教育及人才培訓,尤其近年香港人口老化及少子化加劇,加上移民潮與海外升學潮,導致多個行業、專業和不同層級的職位都出現人手短缺。雖然加緊吸引境外人才和適度輸入外勞是有必要的,但治本辦法是加強本地培訓人才、留住人才。
筆者擔任召集人的立法會G19,兩年前向特區政府提交了《全面檢視及落實人口和人才政策》共同倡議書,提出13項優化人口及人才政策的具體建議,當中大部分已獲政府採納和逐步落實,包括以現金獎勵等方式鼓勵港人生育、全方位向海外和內地招商引才、加強與商界合作推動職專教育,以及通過提供支援與培訓,致力提高婦女、少數族裔和退休人士的就業率等。今年的施政報告諮詢,筆者再就教育與人才政策提出了多項建議,重點之一是加緊推動香港專上教育產業化和國際化。
香港的大專院校及相關科研機構,不論在教學、研發、師資和設施等都在世界名列前茅,但近年亦面對本地學生減少,教學及科研成本上升,以及商業收入與私人捐款比率偏低,對公帑資助的依賴日深等問題,政府早前提出調整本地學生學費只屬杯水車薪。筆者認為,香港應進一步發揮在「一國兩制」下的背靠祖國、聯通國際優勢,充分利用各本地大學的高質量、多元化和高度開放環境,更加積極、主動地招攬更多來自世界各地和內地的學生。
有關做法最少有四個好處:一、通過引進多元人才,維持以至提升大學教學與科研的質和量。二、期望部分境外學生會在畢業後留港或將來回港發展,充實香港的人才庫。三、透過親身體驗和交友結伴,加深他們對特區情況與中華文化的認識,協助說好香港故事,說好中國故事。四、長遠希望做到像英美的知名大學那樣,利用境外學生收入來補貼本地學生的學費及其他開支,在不加重納稅人負擔下,繼續支持各大學的持續優質發展。
要達致以上目標,關鍵之一是加強政府的角色和積極性。現時各本地大學的境外推廣及招生工作,大多是單打獨鬥或通過當地的商業中介進行,缺乏成本效益與群聚效應,亦較易出現「隔山買牛」及「假學歷」等問題,不像美、英、澳、加等地的大學般,會由相關教育部門、領事館或經過官方委託和認證的機構,統一及恒常地進行海外推廣和聯合招生,以至協助辦理文件認證和申請簽證等工作。
協助大學境外招生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研究成立類似的專責機構,協助及統籌各大學進行境外招生與宣傳推廣,以及加強各駐外和駐內辦事處在這方面的工作。而各個受公帑資助的大學機構,其管理層以至教學、科研人員,也要有更強的產業化、國際化和市場化意識,而不是只顧追求論文數目與國際排名,或者「塘水滾塘魚」式的爭奪有限的本地尖子學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