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藥到病除:引入新藥 為癌症患者帶來希望

2005年醫院管理局設定藥物名冊時,已經知道藥廠正在研發的,大都是價錢昂貴的抗腫瘤科藥;因此引入自費藥物的類別,讓醫生盡量為病人提供更佳的治療,而又不使用公帑。與此同時,引入安全網,為貧困病人提供協助。但中產人士卻被忽略,因此,2009年聖雅各福群會開辦首間慈善藥房,與藥廠協作,目的是協助中產人士可以用較低價錢,服用到標靶新藥。
在這段期間,香港亦因為和其他國家簽訂了政府採購協定,因此很多新藥都會優先售予香港,香港患者若已購買保險的,都可獲得最佳的藥物。到2018年內地上映「我不是藥神」,喚起中央為癌症病人制訂更多政策,同時大膽向外國藥廠壓價。因此某些抗腫瘤藥的價錢比香港更便宜。2023年11月香港實施全新的「1+」機制。透過此機制,只須提交一個(而非原來的兩個)指明參考地方的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憑證,配合香港專家的認可,便可以在香港註冊。
呋喹替尼 (Fruquintinib)就是透過此機制而被引入在本港公立醫院使用的口服腸癌藥。藥物屬於專用藥物,因此若醫生認為合適時,病人只需付15元就可以服用得到。此藥在2018年已經在內地首先獲批使用,繼香港註冊後,現時亦獲得美國FDA審批。
以往政策傾向引入新的癌症藥,而近年則開始討論價錢的問題。新的「1+」機制可以透過引入競爭而使藥價下降,但長遠而言,現有的醫療融資是否可維持?可否再次喚起市民購買醫療保險,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