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物流高質發展 航運仍有可為

香港是靠海港起家的,如今有人慨嘆,部分貨櫃碼頭空置,貨櫃輸送量由世界一哥到跌出十大,難道我們的航運業,真的要成為夕陽行業嗎?最近筆者特意請教業界朋友和參觀新式的物流設施,其實香港物流航運業仍是大有可為的,香港的優勢在於為國際化企業提供全面的供應鏈管理服務,甚至提供度身訂造的高增值服務。成功關鍵是對正方向,政策拆牆鬆綁。
首先要有新思維。海港與航空都離不開物流業,關鍵是要吸引貨源,物流業背後需要有高效的倉庫。傳統大型物流服務供應商,都是自行投資倉庫,物流行業以服務型為主導,這種模式下,物流服務提供者通常與甲方簽訂服務合同。但由於現代化智慧物流涉及大量技術和資金,在前景不明下,很多大公司也不敢投資,造成市場萎縮。
其實業界中已有公司採用「物流地產+物流科技」模式,以物流科技為核心,配合物流地產,為客戶提供解決和管理方案,將之租予不同物流處理需要的客戶,達致最大增值效益。這種模式,很多時發展商都是將一些原來的棕地整合再發展,這類建築有些只有一層,但樓底非常高,有些甚至接近20米,利用智慧貨架和自動搬運車,能將貨物堆疊得很高,達致最低的建造成本和最大的倉儲效益。然而有業界表示,現時受限於樓層高度限制,限制了他們朝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機會。筆者認為政府應為這類發展提供政策便利,包括放寬一層發展高度限制,以及提供簡易的補地租程序。
上廠下倉 提高效益
再說,發展航運物流業,要發揮香港自身優勢,不單止做簡單的進出口業務。近年我們都在討論再工業化,其實香港製造仍是一塊金漆招牌,在設計上能融合中西文化特色,在註冊專利和市場推廣方面亦較成熟。競爭理論指競爭優勢有三大基本策略:成本領導、差異化和集中化,以低價大批量生產早已不是我們的優勢,但配合特定客戶個性化需要,具差異化以至集中化的客製化製造(C2M),近年正在發展。利用香港物流優勢,可將一些內地資源,在香港進行進一步客製化生產,帶來增值。最近有公司將傳統少數民族刺繡,以客製化方式與品牌輕便鞋合作,以電商方式出口海外,取得成功。不過,要做這些電商新模式,政府需要與時並進,筆者建議放寬場所用途,開拓「上廠下倉」的發展模式,容許更多生產業務與倉儲業務整合在同一建築內,完成的產品可立即打包安排出口,以提高物流效益。
面對未來,業界與政府要做好規劃,建議政府完善全物流相關數據的收集及整理。現時統計處針對物流領域的資訊,主要集中在快遞業、倉儲業,但跨境貿易相關的資料也是反映整體情況。數據是市場的指南針,更全面的數據能助政府、業界、智庫等持份者更好地為市場把脈,把握發展機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