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家庭月入6萬以上 幸福感指數較強

與家人吃飯或傾談等日常活動更能令家庭快樂。 與家人吃飯或傾談等日常活動更能令家庭快樂。
與家人吃飯或傾談等日常活動更能令家庭快樂。
金錢送禮視等閒 更重傾談陪吃飯
疫情下不少人與家人相處時間增加,家庭相處模式亦有改變。一項有關疫後家庭幸福感指數的研究顯示,近六成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家庭幸福感指數為高,於10分中佔7分或以上。其中家庭月入6萬元或以上、有自置物業等條件的受訪者,反映出較高家庭幸福感。研究亦指出,陪伴、與家人吃飯或傾談等日常活動,比起語言上感謝家人、給家人錢或禮物等行為,更能令家庭快樂。
擁自置物業成為關鍵因素
香港賽馬會聯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團隊於去年7月初至8月底進行了一項有關疫後家庭幸福感指數的研究,訪問超過4,500名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研究以10分為滿分,讓受訪者為家庭幸福感評分,7分或以上視為幸福感較高。結果顯示,有58%受訪者認為自己家庭幸福感高。在各項條件中,家庭月入達6萬元或以上的受訪者,感到家庭幸福比例較高,有約七成三人。而女性、55歲或以上人士、受過專上教育、擁有自置物業等,有高家庭幸福感的比例均達六成以上。
家庭相處方面,有和家人一起玩樂或讚賞家人的受訪者,約八成有高家庭幸福感。而家庭溝通質素較好的受訪者,更有八成六感到家庭幸福。根據調查,有七成八受訪者與家人溝通、吃飯後認為家庭更幸福、快樂;比起與家人旅遊、給家人買禮物或給錢等更高。
半數25至34歲幸福感肥佬
另外,家庭幸福感亦按年齡有所上升,6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超過七成家庭幸福感處於較高水平。最低則為25至34歲人士,僅一半表示家庭幸福感為高,平均只有5.97分。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護理學院教授王文炳就建議,提高與家人的溝通質素和頻率,並多與家人共度歡樂時光,例如與家人一起玩樂、讚賞家人或陪伴家人等,有助提升家庭幸福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