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新藥貴病人苦 爭取好藥平用

有些疾病,你再花大錢也治療不了,但隨着醫療科技進步,一些先進藥物和治療手段的確可以大大延長人的壽命和改善健康,惟一般來說新藥物都相當昂貴。對一般市民而言,每個月上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治療費用,傾家蕩產也撐不了多久。在有能力追求平等之下,社會應盡最大努力讓每個人都可得到適切治療。上述理想要落實,關鍵還是要透過政策和技術創新,盡可能降低醫療成本。
最近除了流行北上消費,也流行北上求醫,原因是本地藥費太貴。有傳媒報道,一名30歲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因超齡無法獲得政府的藥物資助,又難以支付每月20萬元藥費,去年起到港大深圳醫院求醫,同款進口藥當地只需約一萬元人民幣,為此她每月北上覆診,一次要花8小時,非常折騰。亦有病人以肺癌藥價為例,指香港藥費為每月36,000元,而內地只需5,000元。類似情況並非個別例子。
搭單內地 聯合採購
筆者和同事一直與病人團體推動改善政策,在「國藥港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去年推出「1+」機制,由以往需要至少兩個地區的認證藥物,改為一個地區認證(包括國家認證)加上適當的臨床數據,就可獲批香港使用,現時已有兩款癌症新藥獲批在本港註冊,相信不久後會有更多藥物可供病人使用,從而促進市場競爭。不過在採集臨床數據方面,「1+」機制需要本地數據,惟通過「指定病人制度」收集本地數據的做法不太受歡迎,令藥物引入的進度比較緩慢,當局宜再研究如何擴大收集數據的層面。
說到市場競爭,訊息透明和有經濟規模的採購是其中關鍵,否則病人有如肉隨砧板上。現時醫院、診所及藥房因不同的採購渠道,批發價差異很大;反之在內地,各種藥物要查詢價格並不困難,醫院藥單上各藥品價格一目了然,減少醫療機構與病人之間爭拗。但這個建議卻受到藥廠強烈反對。要破除藥廠的利益固化藩籬,政府還要再加把勁,將採購價公開,作為市場參考。
內地的藥費低,更重要的是依靠超大市場集體採購的議價能力,不少意見也希望香港能夠「搭單」聯合採購。誠然,由於香港作為一個獨立關稅區,而且香港與內地註冊制度、藥廠定價機制等各有不同,短期內實現並不容易。筆者認為可推動更大的合作機制,包括讓市民自行到內地指定地點採購處方藥物;或透過部門合作,向內地策略性採購進口的天價藥物。
香港醫療服務一直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擁有全球排名前50的大學醫學院、世界級醫療技術和國際認可的檢驗測試,政府亦銳意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但市民捱貴藥的情況極不理想,如何將本地的醫學科研優勢,提高政府、市民對藥廠的議價能力,再轉化成病人獲得良好而可負擔的醫療,這才是我們高質量醫療發展的根本目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