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交通走廊

西方媒體還在批評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不成功。在國際上,一帶一路倡議已引起大規模基建規劃的建設,不同的規劃並互相競爭。
一帶一路的一帶,主要是傳統陸上絲綢之路,由中國北上或西出至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然後西行至白羅斯、波蘭,經德國進歐洲。烏克蘭戰爭帶來西方對俄國的制裁,雖然沒有制裁經俄國的中歐班列,卻引發南路或一般稱之為中部走廊的興起,主要是從中國、中亞經裏海、黑海往歐洲。由於政治上排斥俄羅斯,美國與歐盟都寄意中部走廊來替代北部通道,繞過俄國。中亞及南高加索各國,亦熱衷在中部走廊架構裏推動泛裏海通道的發展。
最近,印度不願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卻另闢途徑,提議建設印度─中東─歐洲走廊(IMEC)。東線橫越中東,從以色列的海法港進地中海入歐洲;另一是從印度,經伊拉克、土耳其到歐洲;第三條線是從俄羅斯聖彼得堡穿越中東到印度。IMEC規劃是印度與沙特阿拉伯於2023年11月簽約,若有關基建完成,將會是印度到歐洲最直接的交通路線。在以色列的海法港可串連希臘、法國、意大利在地中海的港口,分途北上歐洲的中心地區。
今年2月,伊拉克、土耳其、卡塔爾和阿聯酋協議推動印度與歐洲的交通連接。去年伊拉克已啟動由它的波斯灣港口通至土耳其邊境的鐵路公路網絡建設,即「發展之路」計劃。
這些規劃還在建議或規劃階段,但俄羅斯、伊朗、印度三家合作的國際南北交通走廊早已運作,從聖彼得堡一直至伊朗南部港口而達印度孟買港。
這眾多交通走廊的發展,絕對是與一帶一路倡議有所關連。一是依傳統絲綢之路,也即中國一帶一路的路線;二是它們與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並不矛盾,而是互補,使各國所屬的運輸系統更網絡化,效益更大。這是回歸至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不是單一路線,是沿途各國形成四通八達的網絡連接,不因政治阻攔,而是隨地方利益、商人推動而不停地擴大伸展。
近二、三百年西歐列強主導的海運,正因各種地緣政治因素而有所衰落,陸路絲綢之路得以趁機復興。交通連接帶來的經濟與貿易發展,將會進一步推動絲綢之路網絡化的發展,形成更大的國際市場空間。中亞、中東、東歐、東南亞、南亞各國均可受益,中國倡議便功在世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