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反思垃圾徵費 提高治理水平

政府日前宣布,根據評估先行先試計劃的結果和收集的意見,原定8月1日起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政策再次暫緩,並先做好各種減廢回收政策。一個政策推動近20年,法例已通過近3年,一再暫緩,甚至被形容是變相擱置計劃,有人認為對政府來說是跌了一跤。但筆者認為,勉強執行政策只會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正如高官所說「不可急於一時」。筆者並非事後孔明,作為當年有份投票支持法例通過的立法會議員,我們也應反思在整個過程中有甚麼不足,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
在公共行政管理範疇,我們經常會應用哈佛大學創立的三圈理論,成功的決策基於「價值圈、能力圈、支持圈」三要素進行考量並追求結構性平衡,缺一不可。價值圈是指政策合理符合社會價值,能力圈是指實現政策的執行和操作能力,支持圈是該政策能否獲得多數持份者的支持,對三者的綜合分析則能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社區回收設施不足
不難看出,垃圾徵費政策,除了價值圈,即環保減廢理念獲得社會共識外,其餘兩圈都有所不足。在能力圈而言,整體回收網絡不成熟,社區回收設施普遍不足,前線清潔工人操作困難,未能照顧部分有特別需要的市民,少數沒有公德心的市民胡亂棄置廢物,加上政府在社區解說宣傳,在時間和預備上均不足。至於支持圈,部分環團可能基於政治立場,沒有真誠出力支持政策,加上導致市民和企業開支增加,愈接近政策執行日期,支持聲音愈拾級而下,質疑和反對聲音成為主流意見。
有人會問,如果按照三圈理論,豈不就是為官避事?說好的迎難而上呢?筆者認為,要將實事求是與主動創造條件有機結合,動態地去理解三圈理論。說回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發現的問題,其實早在政策醞釀階段已有人提出。政府和議會中人都可能存在思維盲區,以為回收政策推動了十多年,公眾自然有認知及支持,但事實並非如此,甚至誤解為政府旨在收費。一方面是政策宣傳仍停留在單向而水過鴨背的形式,措施未有結合市民實際生活並作出配套和調整;而支持政策的團體亦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做深耕細作的宣傳教育。像日本、台灣垃圾分類減廢政策的成功,我們只看表面,沒有看到門道。日本地方上各類的自治組織非常活躍,台灣地區則沿用村里長、鄰長這基層組織制度,這些都是社區治理組織動員體系。特區政府之後要創造條件繼續推動減廢回收,除了增設更多回收點、廚餘機提供誘因,更要做好社區上的組織動員和意見反饋。
領導人多次要求特區着力提高治理水平,沒有反對派的扯皮和阻力,社會對政府和議會有更高的合理期望,為政者一定要走群眾路線,多走基層問政於民,既不能經驗主義和理想主義,更不能官僚主義,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