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金融擴展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依靠的不可能只是本地的資金。以香港700多萬人口,即使有幾十年的積累,不足以提供與國際金融中心相匹配的資金。因此,香港一直是依靠外來資金。從20世紀初開始,便是靠中國內地和東亞、東南亞的資金,才很早成為全球四大國際金融中心,與上海相比,超越東京。
回歸之前香港靠的是英國的政治保障、美國的經濟支持。因國際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仍有限,香港還是主要靠東亞、東南亞的資金,歐美資金來的十分有限,反而經香港流往歐美的資金更多。
回歸後,國際資金迴避香港,英資回流英國。但碰上中國大開放,加工貿易帶來龐大的收益,外資調走大部分利潤後,還在香港留下不少。改革開放的深化,內地經濟起飛,本地出口超越加工貿易,中國企業獲取的利潤大為增加。可是內地資金外逃更為厲害,與內地大貪腐相結合,外逃資金在國際收支表上不知去向的,每年達到一萬多億美元,肥了美國,也肥了中轉地的香港。非法資金以外,合法的內地資金不少也留在海外,集中於香港。香港蛻變成了中國內地資金海外運營中心,塘水滾塘魚,外資只是間中來割韭菜。
近年中央政府已開始嚴加限制資金外流外逃,外資也一樣不會進駐香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向何處吸納資金來維持,以至進一步擴張呢?對於傳統東南亞的資金,香港難與新加坡競爭。中東石油資金來港者有限,馬來西亞的伊斯蘭金融中心更具吸引力,而海灣諸國也正大力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功能,至少可把本地資金留下,香港何能分一杯羹呢?
可能最大發展機會是吸納美國制裁國家的資金,如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香港可先不作融資,而是吸納它們資金進行合規的投資。中國(及香港)的債券、股票,中國央企的海外投資項目,以至離岸人民幣各種投資工具,都可讓這些要避開美西方無理制裁的資金,有投資出路。以中國政府來保證它們在香港的存儲安全,一如中俄聯合聲明中國的承諾。
全球而言,杜拜正扮演着部分這樣的功能,但是其餘如伊斯坦布爾、第比利斯,都難與香港相比。這樣來源的資金,規模龐大,且可以源源不絕,吸納它們也有助香港在管理體制、投資工具方面作出創新,為未來迎接非西方經濟金融大擴張作出準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