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黑水虻處理雞糞 補貼完結恐停運

曹渭仁指黑水虻再生產品用途廣泛。(李志湧攝) 曹渭仁指黑水虻再生產品用途廣泛。(李志湧攝)
曹渭仁指黑水虻再生產品用途廣泛。(李志湧攝)
先導計劃8月結束 回收廠陷困局
全港首間工業式以黑水虻處理雞糞的回收廠將在今年8月完成港府委聘,面臨停業,廠房現時每日處理40%全港雞糞。廠商指黑水虻能大量處理有機廢物,並轉化成肥料、蟲油等「再生產品」,但不會產生二次污染,適合在港應用。但廠商指在沒有政府補貼下難以繼續營運,期望委聘計劃能延長。環保署則指,稍後會試驗「共厭氧消化」處理雞糞,料首階段每日處理量達10公噸「轉廢為能」,未來視乎兩個技術的成效及成本效益等因素,再制訂長遠處理安排。
位於屯門環保園、佔地約3,000平方米的「虻舍」在去年2月正式營運,利用黑水虻幼蟲食碎屑的生物特性,每日為環保署處理約16.5公噸雞糞,轉化逾8公噸動物飼料及有機肥料等有機產品。廠方透露現時逾40%的本地雞糞由其回收轉化再造,累計已處理超過6,231公噸雞糞。
署方稱視乎成效作安排
營運商之一的機科行政總裁曹渭仁介紹,廠房過去一年成功嘗試以黑水虻幼蟲處理廚餘、動物屍體、豆渣,以及本港廚餘廠所產生的沼渣,形容處理範圍廣泛。不過曹表示,由於與環保署的先導計劃合約將於8月完結,雞糞廠將面臨停業。他透露,廠房斥資過千萬元設立工業化設備,在收取政府服務費下銷售「再生產品」能有微利,但產品仍未普及。曹又說,即使港府繼續提供廠房用地,在人力成本等限制下,無補貼幾乎不可能營運,期望當局能延長先導計劃。
環保署則回應,黑水虻先導計劃原定在今年2月完結,已延長半年至8月,以收集更多數據。署方緊接會試行以「共厭氧消化」技術,首階段會試驗每日處理10公噸雞廢料以轉廢為能,並視乎效果加大處理量,未來會將兩個計劃所收集的數據、營運經驗和成本效益等,制訂雞廢料的長遠處理安排。
署方又透露,已成功在廚餘廠O.PARK2以「共厭氧消化」技術處理豬廢料,每日平均處理20公噸豬廢料,佔全港豬廢料產生量一半。至於黑水虻技術處理廚餘方面,署方指以黑水虻技術處理需要大量土地,未來會集中利用污水處理廠進行「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處理廚餘。
議員陳凱欣認為,若港府財政上能容許,能同時以多個技術處理雞糞、廚餘等有機廢物,進一步減少堆填的廢物量,但據悉黑水虻處理的成本較高,對土地的需求亦很大。陳期望當局盡快完成技術及成本效益等研究,向公眾交代之餘,亦加快減廢的進程。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黑水虻處理廚餘、雞糞等有機廢物的技術已成熟,最近5年獲海外廣泛應用管理廢物。對於黑水虻雞糞廠將停運,何認為不論應用甚麼技術處理雞糞,最重要是找到長遠而可持續的方式處理有機廢物,確保不被浪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