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自成一家:被忽視的印度大選

今年是全球選舉年,相比美國、台灣等地方的選舉,正在舉行的印度大選顯得格外低調。但實際上,印度大選是名副其實的全球最大型選舉,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印度大選通常指的是人民院選舉,每5年舉行一次,總理由在選舉中贏得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領袖擔任。今年的印度大選在4月展開,分7個階段舉行,至6月初才公布結果。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印度14億人口中約有9.7億人在此次選舉中登記投票,是全球人數規模最大的選舉。現任總理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預料有望再次奪取人民院逾半席位,為莫迪贏得第3個總理任期。
莫迪之所以受歡迎,很大程度和他的經濟政績有關。過去幾年印度是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經濟體之一,GDP年均增長6%至7%;印度股市亦高歌猛進,去年是連續第8年上升,累積升幅高達180%。但在亮麗的數據背後,莫迪推動的印度製造戰略未見成功。莫迪聲言要將製造業佔GDP的比重提升至2022年的25%,不過去年這一比例仍停留在17%。印度的工業製成品出口值,與人口只有其十四分之一的越南差不多。
這從側面反映印度的經濟成長,更多是因為美國推動美企去中國化,令企業增加對印度投資。但無論是製造業的規模和產業鏈的完善,印度仍與中國相去甚遠。印度另一個硬傷是走不出高增長低就業的怪圈,10億適齡勞動人口中只有一億人有工作,其餘都是臨時工或失業。
莫迪的野心非常大,曾提出印度最遲在2047年建成發達國家。美國推行印太戰略,增強了印度爭做世界老二的底氣。可以預見,印度仍會繼續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以獲取最大好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