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優化低資機制 關注勞工短缺

實施逾10年的法定最低工資優化機制,將由「兩年一檢」變為「一年一檢」,並引入方程式,考慮通脹及經濟增長因素,同時設「可加不減」承諾。我支持新機制建議,認同令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更緊貼社會經濟變化,為領取最低工資的基層僱員提供「保底」作用。而本港現存的更大問題是勞工短缺,我認為要適當地輸入勞工保證勞動力供應,維持香港競爭力,業界亦要與時並進,善用科技減少對人手的依賴。
根據最新的最低工資方程式,每年最低工資調整幅度與通脹指數及經濟增長掛鈎,兩項指標均規定下限為0,即使出現通縮或經濟負增長,亦不會出現最低工資要下調的情況,更有效保障最基層僱員的收入。而經濟增長因素的計算方法則是以過去一年GDP增長率,減去過去10年GDP平均增長率,乘以20%,上限為1%,令最低工資更緊貼經濟變化,亦考慮到商界的承擔能力,平衡各方利益。
引入科技 提升效率
最低工資本是行政干預的一種,引入方程式令機制更具市場元素。方程式簡單易明,不僅簡化檢討過程、減省行政成本,亦可減少過往調整最低工資水平過程中出現的爭拗,使勞資雙方達到某程度平衡。當然,沒有一條方程式可一勞永逸,在新機制實施後當局要密切留意各方情況,適時檢討優化。
有業界擔憂最低工資新機制對本港營商環境和就業市場帶來負面影響。數據顯示,領取最低工資的人數並不多,僅佔總體勞動人口的0.6%,大約是1.77萬人,以清潔工、保安等工種為主。其他大多數僱員的工資都是透過勞工市場供求狀況調節。事實上,不少僱主都反映,以最低工資水平招聘,根本難以吸引到人應徵。這與本港勞動力下降,甚至出現人手短缺亦有關。要維持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競爭力,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更亟需關注和解決。
本港最新失業率維持2.9%,幾乎是全民就業。在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趨勢下,部分行業勞動力短缺屬於結構性問題,年輕的本地人不願入行,業內青黃不接,人手長期不足。例如香港的服務行業一直有不錯口碑,但近年餐飲等服務業的服務質素就有待提升,人手不足是一大原因。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約4,000宗申請,涉及近4萬名勞工,近一半申請來自餐飲業,足以說明餐飲業對外勞的巨大需求。這些行業需要在保障本地勞工就業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適當地輸入外勞,以維持行業的正常運作及服務質素,同時確保本港競爭力。
人力資源是全球關注的問題,必須多管齊下,包括改善勞工福利,善用本地人力資源,加強培訓和因應需要引入非本地資源等措施加強人力供應,以及利用提升生產力的措施減低人力需求。各國在不同工種都引入科技來節省時間和人力,從而釋放勞動力並提高效率,經驗值得參考和借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