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伶牙俐齒:不做檢查,等於無病?那是自欺欺人!

談及治療,檢查是很重要的一環。為甚麼要定期檢查,而不是不舒服時才檢查呢?很簡單,因為有好些病,不論是身體還是口腔,並不是一病發就有症狀的,病發後病人可以沒有感覺,或是些微不適,到病人終於覺得十分困擾的時候可能已經病入膏肓了。
作為牙醫,病人的身體狀況也會影響口腔治療判斷或治療效果。醫生一般會準備健康申報表給病人填寫,不過往往病人有機會有意或無意的漏報情況。研究顯示,糖尿病與牙周病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病人如有未受控制的糖尿病,牙周病治療效果大多數不會理想;而某類別的血壓藥有機會令到牙肉過度增長(gingival overgrowth),所以通常我都會覆問三高的情況。
情景一:
「陳生,請問你有沒有三高,即是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膽固醇呢?」「沒有。」
「請問你上次驗血是甚麼時候呢?」「從來沒有驗過。」
「陳生,這樣的情況,不是沒有三高,是不知道自己有沒有三高呢!」
沒有檢查清楚,不是沒有患上該病,乃是不知道有沒有患上該病。我們時不時會遇上牙周病病人求診,在醫生的建議下做了檢查,然後發現自己有糖尿病。
情景二:
「何女士,請問你有沒有三高,即是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膽固醇呢?」「沒有。」
「請問你糖尿病指數有冇『窄界』嘅情況?」「那是有的,醫生叫我小心點,那是5年前的事了。」
「何女士,『窄界』的意思是若無妥善改變生活習慣控制指數,情況隨時會從踩界到確診該病,所以定期檢查以及積極改善生活習慣是十分重要的!」
不幸地,我們也時不時遇到以為自己指數還是「窄界」但已經「過晒界」的病人,所以指數「窄界」情況一定要定期覆檢,絕不能掉以輕心!
沒有及時做口腔檢查的病人,有機會牙齒因為牙周病末期而鬆脫,亦有機會牙齒內部蛀光了,牙齒只剩外殼,病人咬到以為咬爆了,其實是長期沒發現而蛀壞了。病人可能會問,嚴重到這樣我會沒有感覺嗎?對的,每一個病人對痛楚的敏感度都不同,所以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覺,要定期檢查面對自己的真實情況!
那多久檢查一次才算合適呢?每一個情況套落不同病人,需要檢查的密度也不同,各位讀者要向自己的西醫或牙醫詢問自己的情況,再作合適的安排。可以給予的小貼士:如果病人有某種病的家族病歷,那患上該病的風險可能會增高,最好起碼先檢查一次,後續再看情況去決定。
牙周治療科專科醫生 陳溢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