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無下文 95萬基層未脫困
水深火熱難捱 遲訂援助框架KPI
貧富懸殊是本港社會一個大患,政府早在十幾年前開始扶貧,但至今本港貧窮人口仍高近100萬人,平均每7人便有一個活得捉襟見肘。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下周一(13日)開會,港府年初提出要「精準扶貧」,但至今未見具體框架,勞工及福利局提交的文件顯示本港需要精準扶貧的對象有95萬人,包括來自劏房戶的21.4萬人、來自單親戶的21.3萬人,及55.5萬名老人,政府談到扶貧工作時,提到會從微觀角度為相關精準扶貧項目制訂績效指標,即制訂類似「扶貧KPI」的指標,以評估和比較受惠人士於計劃前後的變化。有議員支持政府制訂KPI,但促政府保留以「貧窮線」作宏觀指標,監察本港整體貧窮狀況。
勞福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提到,本港現時居於劏房戶的人口約有21.42萬人,當中逾七成劏房戶為一至二人住戶,人口較年輕,18歲以下兒童的比例為18.9%,高於整體的13.8%;此外,約四分之三劏房戶為在職住戶,但他們的學歷較低,約四成僅具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近八成人均從事較低技術職位。
貧窮單親戶 逾七成靠綜援度日
至於21.3萬名單親戶中,逾四分之一住戶有兩名及以上兒童,近四成半為18歲以下兒童,比例高於整體有兒童住戶,其中約五成為12歲以下兒童。而在1.83萬戶非從事經濟活動的住戶中,逾八成住戶只有單親家長及其兒女;逾七成需依靠綜援維持生活,反映部分單親母親或因需要照顧子女而未能全面投入工作。
近萬戶長者屈膝劏房 支援欠奉
文件又提到,本港長者住戶達38.26萬個,涉及約55.53萬人,當中近八成為退休長者,故大部分住戶均沒有從事經濟活動,並正依靠政府現金福利。文件又指,現有9,500長者戶居於劏房,居住環境惡劣。
政府在文件中交代多項精準扶貧項目,包括「共創明『Teen』計劃」、「社區客廳試行計劃」、「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起動「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等。
勞福局又談到貧窮線怎樣制訂,指以「貧窮線」作為量度住戶收入的單一指標,會致貧窮情況或被高估,而按「相對貧窮」的概念制訂「貧窮線」,無論扶貧工作的成效如何,必有住戶因「相對貧窮」而處於「貧窮線」以下,又會有「愈扶愈貧」的錯覺。因此,政府會從微觀角度為相關精準扶貧項目制訂績效指標(KPI),評估和比較受惠人士於參與計劃前後的變化,以補足從宏觀角度監察扶貧工作的進度和成效。
議員周小松歡迎當局計劃制訂績效指標,認為有助在短期內評估貧窮措施的成效,但建議政府制訂指標時應好好拿捏平衡,避免將要求訂得過低,以免日後深化或調整政策時出現誤差;此外,政府應保留以「貧窮線」作宏觀指標,監察本港整體貧窮狀況。
議員倡以生活質素界定成效
本港需精準扶貧的對象人口高近百萬人,對於劏房戶及長者如何界定扶貧成效,周認為,政府可按扶貧項目介入後,實際脫離劏房的戶數評估劏房居民是否脫貧;長者住戶則可從生活各項指標,評估政策介入後其生活質素有否改善;單親戶亦可在政策介入後,以其子女的學習條件有否改善等指標作評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