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內地護士南下交流 港業界讚不絕口

第二屆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約100名廣東省護士已抵港。(伍萬庭攝) 第二屆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約100名廣東省護士已抵港。(伍萬庭攝)
第二屆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約100名廣東省護士已抵港。(伍萬庭攝)
適應性強 克服英文術語壁障
第二屆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約100名廣東省護士已於今年1月至2月分批抵港,約100名參與計劃的內地護士平均擁有9年相關臨床經驗,預計明年1月前完成計劃。有參與計劃的內地護士認為兩地使用的術語不同,不過醫療設施相若,適應困難不大;負責指導的香港醫護就表示內地交流護士適應性強,又指計劃有助兩地醫護交流。醫管局表示下屆來港交流的護士將增至130位,又希望未來可拓展計劃至其他專科,如急症室、腎科等服務。
今屆計劃擴展至多個專科,包括眼科、圍手術科,及重症監護(港稱深切治療)等。參與計劃的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就指,負責指導的香港護士採用「一對一」帶教模式,與以往教導新入職同事無異,認為交流計劃不會加深香港護士負擔。一開始兩地護士會一同觀察護理程序,再討論兩地差異,最後一起下手做。他覺得內地護士適應性非常強,而且會勤力學習,因此很快就能了解有關醫療程序;又指計劃讓本地護士了解內地醫療體系,達致雙贏局面。
指兩地流程儀器相近
另一位有份參與的本地護士新界西醫院聯網顧問護師葉佩靈亦表示認同,她指出雖然香港不少醫療術語都使用英文,而內地使用中文,不過在提供相關的術語對應表後,交流護士非常主動學習,加上他們本身亦有多年經驗,故適應得非常快;她亦表示,交流護士每日都會與本地護士開最少一小時的研討會,認為「有多個專業人士分享意見」有助提升整體醫療質素。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士蘇志強為本次計劃的交流護士,來港前已有9年相關專科經驗。他相當欣賞香港醫療程序井然有序,分工明確,而且香港醫院能做到病人資料流通,以便及時提供醫療,值得內地借鏡;他認為雖然術語上語言不同,但大家目標一致,都是改善病人情況,交流難度不大。另一位來港交流,來自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的護士莫敏華於交流計劃中和香港護士一同工作,包括藥物管理、病情記錄,以及緊急情況處理,如心肺復甦、插喉等;認為香港工作流程和儀器與內地大致相同,適應上不算困難;她又與香港同事分享內地的電子化醫療訊息系統,如電子輸液系統等,望促進兩地醫療體系發展。
下屆名額將增至130人
面對香港社會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急增,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就指計劃有助引入醫療人才,他亦強調會以港人為先,醫護人員及學生不用擔心職位減少;又指新加坡等國家亦有類似政策,香港應採取相應措施吸引人才作制衡,而且新加坡引入的人才亦有文化上的差異,相較之下,從國內引入文化背景相同的人才或成香港優勢。他亦表示下屆會安排130名廣東省護士來港交流,亦希望未來可擴大計劃,讓其他專科如急症室、腎科等內地護士來港交流。唐華根又指,早前帶領20多名護理總經理、顧問護師回內地考察,認為內地醫療發展一日千里,而且香港人口比內地少,病例不足,計劃未來讓香港前線醫護到內地三甲醫院學習,為期約4星期,進一步完善香港醫療系統,例如加深對罕見病症的認識,詳情正與廣東省衞健委商討。
陳正郴(中)向交流護士莫敏華(右)講解香港醫療流程。陳正郴(中)向交流護士莫敏華(右)講解香港醫療流程。
陳正郴(中)向交流護士莫敏華(右)講解香港醫療流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