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南韓關鍵

南韓國會大選,親美日的南韓總統尹錫悅政黨大敗,這或許顯示出南韓社會的政治取向與尹錫悅所代表的保守勢力大不相同。早在尹錫悅的總統選舉勝利之時,南韓國會已是反對派佔多數。今次選舉進一步擴大反對派的多數議席,在政治決策裏尹錫悅的保守勢力沒法取得控制權。即使外交政策亦會受制於國會的異議。但最為重要的是反對派代表的民意傾向,一是要求經濟發展;二是不滿尹政府之親美日,貿貿然參與美國主導反俄反華的全球外交。
民眾要求經濟發展,便是去政治化,南韓不應跟隨美國制裁俄羅斯與中國,特別與中國脫鈎、排斥中國。南韓經濟依賴中國市場,一直以來的外貿順差頗大部分源自與華貿易。當前經濟不景中,出口表現惡劣,主因在對華限制出口,尤其是半導體。南韓與中國關係惡劣也減少了中國旅客來訪,打擊旅遊業。
若南韓依循美國的反華政策路線,與中國的關係只會進一步惡化,南韓便沒法繼續以往依靠中國市場發展的模式,美國市場應沒法取替,因為這不合於南韓近年經歷的中國市場,對當地經濟未來發展帶來重大轉變。南韓不是如美國、歐盟乃至日本這樣龐大的經濟體,排除當今國際擴展最快的中國因素,南韓可保證今後的經濟增長嗎?南韓社會還有強烈反日情緒,捨中國而就日本並不是政治和社會感情可接受的選擇。今次的國會選舉結果應證實大多數選民的意向。這樣的經濟政策同時有政治含義,就是不滿親美日的外交,排斥中國,以及在兩韓之間製造矛盾,妨礙談判進展。在選舉前,北韓改變與南韓的關係,否定統一的機會,對選民心理當有影響,也加重了對保守派的不滿與反對。
南韓總統選舉近年都是保守與民主兩大勢力輪替取勝,顯示兩方政治勢力的勢均力敵。在保守派的勝利背後還有美國的操作。今次國會選舉投票率創30年新高,反映南韓人民以選票來作政治鬥爭。3年後的總統選舉,鬥爭會更為激烈。美國與保守派是否甘心政權輪替,抑或用別的手段來爭奪政權呢?
日本和台灣已成美國的棋子,若南韓保守派繼續當權,東北亞便成美國的反華戰線。若南韓政權輪替,則會突破,給中國、俄羅斯乃至北韓帶來新的活動空間,顛覆美國的部署。南韓政權誰可控制便成為關鍵。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