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產能過剩為名 保護主義為實

「產能過剩」最近成為中國、美國以至全球網民的熱搜和熱議用詞,主要是美方用來形容中國日益強大和先進的製造業,尤其是俗稱「新三樣」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裝備產業。美方指控中方將本國未能消化的貨品,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傾銷到海外,打擊美國及其他國家的相關產業和就業。美國財長耶倫近日訪華期間,就多次質疑中國「產能過剩」。歐盟亦宣布會就中國電動車的「產能過剩」問題展開調查。
經濟學上有不少有關「產能過剩」的研究和案例,主要指企業高估了市場對某類貨品或服務的需求,作出了過度的投資和生產,最後因產品供過於求,導致跌價和滯銷,企業出現虧蝕以至倒閉收場。然而,中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裝備,因為其性價比高及市場需求強勁,在世界各地都大受消費者歡迎。雖然銷售增長率近期有所放緩,但暫未見到所謂的過剩或滯銷情況。
真正出現跌價和滯銷的,是質量未必比中國出品好,但價格卻往往高出一、兩倍的美國和歐洲電動車,部分美歐車廠更因自知缺乏競爭力而先後退出市場。這是經典的市場經濟、汰弱留強的結果,全球新能源市場仍處於增長階段,遠遠未見萎縮或「爆雷」,本身為經濟學教授的耶倫沒理由不清楚。
經濟學也指出,如果政府對本國出口貨品提供大量補貼及政策優惠,便會對別國的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但正如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日前會見在歐中資汽車企業時指出,中國電動車價廉而物美,是業界持續技術創新、不斷完善供應鏈體系,以及經過充分的國內市場競爭所促成,不是依靠政府補貼來取得競爭優勢,美歐等國指摘中方「產能過剩」是毫無根據。
事實上,真正向本國汽車企業提供補貼和製造不公平競爭的,正正是美國,包括禁止任何使用中國鋰電池的汽車獲得換車稅務優惠,對中國進口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等。美歐的另一指控是市場准入問題,但其實中國已多次表明,歡迎世界各地的企業來華投資,包括開設車廠,並且已有不少成功例子。反而是中方企業希望到美歐投資設廠,並承諾僱用大量當地員工,卻遭到部分政府或當地企業,以國家安全或其他理由阻撓。
維護美國企業利益
顯而易見,美國指摘中國「產能過剩」,並非如耶倫所指是為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經濟健康發展,而是僅為維護美國的企業、勞工,以及年底總統選舉的選票利益,是徹頭徹尾的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科技霸權。
經濟學告訴我們,保護主義最終只會令本國消費者受損,導致物價上升及影響生活質素,以及使到受保護的企業競爭力下降,妨礙創新與科技進步。就新能源產業而言,保護主義更會減慢全球的節能減排進程,令各國民眾都受害。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