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倡訂框架策略 完善晚期照顧
【本報訊】香港人口日益老化,老年人晚期照顧備受關注。政府去年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讓成年人有權按意願設定預設醫療指示,即能預先選擇其人生最後階段、精神不健全時,拒絕接受的治療方式。藉立法為契機,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政府就有關問題制訂「晚期照顧一二三」,以「一框架、二界別、三策略」的方向,完善香港晚期照顧安排。
晚期照顧是指市民在生命最後6至12個月期間接受的照顧,涵蓋病人心理、社交、靈性及醫療層面。基金會副總裁葉文褀認為,政府推行的草案本身只能聚焦醫療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建議制訂一個標準化框架、促進醫社兩界別合作,並對公眾、醫療人員及社區服務人員作教育和培訓。基金會副總裁蔡文祺指出,據醫管局數據,病人臨終前6個月醫療服務使用率開始增加,而最後兩個月更大幅上升,完善晚期照顧有助減輕醫療負擔。
晚期患者或會出現神志不清的情況,導致自己無法表達意願,要家屬為其作艱難的臨終安排決定。基金會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周嘉俊指,為了避免家庭因臨終安排出現紛爭、讓患者按自己意願有尊嚴地離開,政府可以參考台灣已推行的「病人自主權利法」,讓病人可按個人需要安排全面的晚期照顧計劃,制訂一個全港標準化預設照顧計劃框架,讓市民向服務提供者、家庭成員表達自己價值觀和偏好,選擇適合的方案。
冀增醫院社區服務協調
他又指出現時醫院、社區服務過渡及協調不足,往往要市民分別諮詢各間機構,查詢有否合適服務,望加強兩界別之間的協調,方便市民。葉文褀強調,政府不一定要成立單一機構提供醫社過渡服務,亦可以倣效現有如賽馬會安寧頌的服務,為市民直接轉介到合適機構。研究顯示,使用安寧頌計劃3個月後,患者在離世前6個月住院日數平均可減少15.5日,受訪者亦表示生活實際問題、抑鬱症狀及焦慮症狀都有所改善。
華人社會往往視生死議題為禁忌,不少人避而不談,令香港晚期照顧服務不足。香港大學調查指出,有七成人從未聽過「晚期照顧」,不過亦有七成半人不介意討論有關議題。周嘉俊表示,若坊間對生死教育有更深認識,不僅讓病人在臨終前得到照顧,更可在早期照顧到病人心理、靈性等方面。政府需對三方進行教育及培訓;對大眾及學生進行教育,提高公眾關注度,促進有需要家庭的討論,並讓晚期病患者家人知道可採取哪種行動。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