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有理:皆為利來
中國外交又迎來繁忙季節,眾多外國政要爭相來訪,除了美國財長耶倫和國務卿布林肯,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也將於近日訪華,德國總理紹爾茨更將率領一眾企業高層登門。德國去年推出首個對華戰略,將中國這個最大貿易夥伴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揚言要「去風險」,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既然如此,這次又是為何而來?很明顯,德國人的日子並不好過,紹爾茨即將帶着龐大商業團隊來訪,說明他們始終離不開中國市場,所謂的去風險純屬自欺欺人。
兩年多的俄烏戰爭不僅摧毀了烏克蘭,也嚴重傷害了德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國是僅次於烏克蘭的第二大輸家,更是去年唯一出現經濟負增長的G7國家。過去德國一直依靠俄羅斯供應廉價天然氣,但戰爭爆發後,廉價天然氣沒有了,被迫面對高價能源之苦,尤其是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掉,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完全斷絕,德國更如雪上加霜。最窩囊的是,德國人明知北溪管道是美國炸的,卻不敢追究,只能獨自承受損失,還要配合美國對俄羅斯極限制裁,為自己帶來雙重損失。
更不堪的是,近年德國在美國威逼之下,屢屢對中國擺出不友好姿態,為配合美國遏華政策,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利益,推動對華脫鈎、去風險。其實正如德國智庫指出,不管是脫鈎還是去風險,都不符合自身利益,最終只會給德國經濟造成危害。可以見到,當下德國不僅能源價格高企,還有企業外流等問題,整體經濟正面臨去工業化危機。對一個傳統製造強國而言,去工業化意味着甚麼,不言而喻。
說到底,一切都是美國造的孽。美國為了維護自身霸權,一方面發動俄烏戰爭,一方面加緊遏制中國。而德國等歐盟國家完全失去戰略自主,一味跟隨美國,為美國利益服務,當然不會有好結果。難怪基辛格說,做美國的敵人很危險,做美國的盟友更致命。
政客頭腦發熱,商人則清醒得多。德國商界並沒有跟隨政府去風險,反而用腳投票持續增加對華投資。畢竟除了中國之外,德國汽車及其他工業產品根本找不到如此龐大的市場。所以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不管德國政客多麼傲慢,也不得不對現實低頭,這也正是紹爾茨時隔一年多再度訪華的真正原因。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