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強詞有理:美式效率

中國被形容為「基建狂魔」,有些人可能不服氣,其實不必不服氣,只要跟美國對比一下,就知道兩者的差距在哪裏。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大橋上月被貨櫃船撞塌,總統拜登為了拉選票,這次倒是沒有瞌睡,第一時間表態聯邦政府將支付重建大橋的全部費用。反應不可謂不迅速,也不可謂不慷慨,可惜急驚風遇上慢郎中,國會兩黨政客為撥款的事宜爭論不休,拜老頭急也沒用。
國會何時通過撥款不知道,目前只知道重建大橋需要至少花費20億美元以及10年時間,單是先清理出一條航道,就要動用美軍工程兵部隊,還要下撥6,000萬美元緊急資金。有美國網友慨嘆,如果是在中國,重建這條大橋也許只要兩億美元,一年時間。實際上,這還是低估了中國基建能力,新冠疫情期間,武漢10天就建成火神山醫院,12天建成雷神山醫院,這種效率和速度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相提並論。
美國電動車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只花了11個月時間就建成投產,成為該品牌效率最高的生產和出口基地,這對當今的美國而言簡直無法想像。特斯拉老闆馬斯克曾讚嘆,中國在先進基礎設施上的發展比美國快100多倍,並非無的放矢。
這些年美國政府雄心勃勃提出連串基建大計,聲稱要和中國競爭,並聯合G7國家推出「重建更美好世界」計劃,將在5年內籌集6,000億美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基建資金,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如今兩年過去了,更美好世界到底在哪裏?西方媒體也不得不承認,這項宏大計劃「因缺乏進展而步履蹣跚」。
沒有人否認,美國基建能力曾經傲視全球,100多年前就已大力發展基建設施,帝國大廈、胡佛水壩、金門大橋等重大工程都是二戰前已經落成,不知羨煞多少國家。然而時移世易,隨着美國製造業逐漸空心化,產業鏈殘缺不全,基建能力早已今非昔比。有人說,美國公司已沒有能力獨自完成巴爾的摩大橋重建工程。姑勿論這種說法是否誇張,當今美國基建效率低、速度慢、成本高,是不爭的事實。加上國會兩黨互相扯皮,不知何時才能通過撥款。不妨想像一下,若是將大橋重建工程交給中國企業,會有甚麼效果?當然,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老美連中國起重機也容不下,豈會讓中國企業沾手重要基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