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靈活調配人手 提升公僕績效

據報道,港府在2018至2023五個年度,獲財委會合共批准開設或保留了188個首長級職位,當中79個為常額職位,109個為有時限的編外職位,惟同期撤銷的舊有首長級職位只有20個,令人質疑是否有違政府因財赤而推行的公務員編制零增長政策。
拆牆鬆綁 人盡其才
政府解釋,維持公務員整體編制零增長,不代表各政策局與部門的編制都要一刀切零增長;個別局或部門如有運作需要和充分理據,仍可要求增設各類常額或有時限職位;事實上,相對2021年3月底,公務員編制在4年內已累計減少約2,000個職位。
筆者一向關注政府的財政情況及公帑運用,近年曾就一些開設或保留首長級職位的申請不予支持,並投下反對票,但總的來說亦認同零增長政策應彈性執行,否則政府便難以因應社會變遷,而推出更有需要和更有效的公共服務。
相對開設新職位,筆者更關注政府有否主動檢視一些舊有服務和崗位的需要性。例如是否有一些服務經已過時或使用率極低,可以大刀闊斧地刪減呢?是否有一些工作可透過善用科技和規範化以減省人手,並同時能向市民提供更優質和便捷的服務呢?是否有一些規章和程序可以大幅精簡甚至刪除,從而減少人手和時間虛耗呢?是否有一些服務其實無必要由政府或公務員提供,可通過外判等方式善用私人市場和專業人士的力量,以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達到相同甚至更佳的效果呢?
刪減已過時的政府服務和崗位,並不等於要打破公務員「鐵飯碗」。當局應將現有人手靈活調配和加以培訓,讓他們能掌握新的技能和提供更佳的服務。現行的公務員職系和部門資源分配制度,某程度妨礙了這種跨局、跨部門和跨職系的工作調配,有需要進行檢討,拆牆鬆綁。目的不僅是應對財赤和減少額外人手需求,也為了鼓勵不同職系和職級的公務員盡展所長,多元發展,同時令政府真正做到用人唯才,人盡其才。
除了檢視現有工作和靈活調配人手,筆者一直強調公務員的處事心態是更重要。要消除一些部門的各自為政、政出多門陋習,改變部分公務員的少做少錯、唔做唔錯文化,關鍵是改革相關的表現評核和賞罰制度。
政府去年9月起推行經簡化的解僱公務員機制,冀加快將表現持續欠佳且屢勸不改的公務員踢走,以免對其他盡職高效的同事造成壞影響,同時盡早騰出崗位讓有心有力的人頂上。新機制實行約半年來,只有6名公務員接獲相關警告通知,當中僅得一人被勒令提早退休,一人自行辭職,與一般市民過往接觸到的「劣質」公務員數目比較,明顯有落差。
希望公務員事務局確保各部門能有效執行新機制,在有需要時再作優化,以切實提升整體和個別公務員的績效。當然,筆者更希望那些過去表現欠佳的公務員能夠掃除陋習,更好地服務社會和市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