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保障房屋供應 市民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眾多市民的期盼,亦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香港住房眾所周知是「貴、細、擠」,而政府提供的公屋和居屋僧多粥少,不少市民要「捱貴租」,甚至只能蝸居在劏房中。究其原因,是本港過去供地不足、地價飆升、公私營房屋落成量不穩等諸多問題,最終導致房屋供不應求、房價畸形高企等惡性循環。
政府2014年推出《長遠房屋策略》,提出加建公屋和資助出售單位,透過持續土地供應及適時實施需求管理措施以穩定樓市等策略性方向,希望逐步扭轉房屋供求失衡的局面。過去幾年除了興建居屋,當局還豐富資助自置居所的形式,在公屋及居屋中間增加綠置居,同時將白居二計劃恒常化,又在居屋和私樓中間增加港人首置上車盤,令公屋、居屋、私樓傳統3層的置業階梯變成5層。
我認同政府是想為不同階層的市民都提供向上流的置業機會和希望,但增加置業階梯或只能為他們帶來希望,要從根本上解決住屋問題,增加房屋供應才是治標治本的方法。政府新增的置業階梯,因為土地供應滯後,每年推出的樓盤項目都少之又少,以往超額認購好多倍,供應無法滿足市民需要。
今屆政府上任以來,採取多管齊下的土地發展策略,壓縮造地程序,加速造地,未來10年「熟地」供應量達3,370公頃。土地供應較穩定,扭轉持續多年的樓市「瘋狂」升勢,加上政府全面「撤辣」,令資助自置居所與私樓售價拉近。就以最新一期首置盤「煥然懿居」為例,首日有七成獲邀揀樓者「甩底」。此樓盤平均呎價達1.4萬元,和附近的私樓新盤只相差幾百元,加上首置盤有很多限制,包括買家要從未擁有物業、有月入限額、5年內不能轉售等,所以不難明白為何揀樓的缺席率如此之高。
置業需求或有轉變
10年前制訂《長策》時,房屋供求嚴重失衡,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要釋放一塊土地起樓,也比現在困難很多。但10年過去,樓市轉吹淡風,市民置業需求或有轉變。在《長策》推出10年之際,我認為政府應深入研究,檢視不同的置業階梯會否與私樓市場重疊,是否仍有必要存在?還是還原基本步,依靠簡單而清晰的3層置業階梯,做好各層供應,令不同置業需要和負擔能力的市民,都可看到持續而穩定的置業希望及向上流動機會?
過往3層置業階梯的問題不在於制度而在於供應。數據顯示,2027/28年度有兩個居屋項目延期或「無影」,更有項目改為公屋或綠置居,令該年度可落成的居屋大減近三成,供應減少約2,600伙。我明白當局要保證公屋供應,為基層提供上樓可能性,這是緩解社會深層次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方式。同時我認為當局不應忽視居屋,要持之以恒做好居屋供應,不僅鼓勵公屋住戶向上流,也令不合資格輪候公屋、亦買不起私樓的市民有置業希望。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