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排期需時屢遭誤診 罕病患者陷抑鬱

復康會調查發現,罕病患者及家屬要面對誤診、檢查排期長、缺乏社區服務轉介等問題。 復康會調查發現,罕病患者及家屬要面對誤診、檢查排期長、缺乏社區服務轉介等問題。
復康會調查發現,罕病患者及家屬要面對誤診、檢查排期長、缺乏社區服務轉介等問題。
【本報訊】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屬往往需要面對重重難關,有機構調查顯示,患者及家屬在疾病確診前後均面對眾多障礙和挑戰,包括確診前出現誤診、檢查排期長、缺乏社區服務轉介等問題,令患者及家屬壓力沉重,甚至出現抑鬱症狀。團體建議加強社區及政策支援,改善醫社服務銜接,以及建立專科醫生資料庫等。
照顧者壓力大 身心俱疲
香港復康會於去年4至8月,訪談多種罕見腦神經-肌肉退化疾病成年發病患者及其照顧者,包括運動神經細胞疾病、脊髓小腦萎縮症、多發性硬化症、肌肉營養不良症等,於確診前後面對的困難和支援需要,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患者需至少一年才能確診,部分更要等待長達3年,期間除了患者身體功能急劇變化外,患者和家屬更面對因醫護人員,對罕見病的意識不足而出現誤診、檢查排期長、缺乏確診渠道資訊和情緒支援等情況,導致不論情緒、日常生活及社交、工作、家庭和經濟等多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漫長的不安與恐懼更讓他們容易出現情緒問題。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陳先生表示,患病初期感到無助,妻子要兼顧照顧丈夫及家庭經濟,加上無法得到任何服務轉介或資訊,對情況感到徬徨無助,更因而患上焦慮及抑鬱症。他指,在覆診期間認識到病人自助組織後,才開始獲得相關資訊及支援,慨嘆若能及早獲得支援,就能減輕妻子的壓力及情緒問題。
復康會建議,當局應提供相關教育予醫護人員,以及建立非公立或私營專科醫生資料庫等,讓懷疑患病人士能及早求診、縮短確診時間,亦應發展由社福機構與病人自助組織合作的社區罕見病支援服務,改善醫社服務銜接及加強轉介;政策上則應盡快確立本港罕見病定義、建立罕見病患名冊,並成立罕見疾病策略委員會,以協調不同部門或機構,加強對患者支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