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醫患同行:過於標籤化「長新冠」或引起過度擔憂

根據世衞組織數據,大約10%至20%感染了2019冠狀病毒病的人士可能會繼續受到感染後的中長期影響,這些影響統稱為「新冠肺炎的長期綜合後遺症」,簡稱為「長新冠」。其常見症狀包括不同程度疲倦、氣促、認知功能障礙、頭痛、胸痛、關節疼等,對生活帶來不同程度上的影響。雖然症狀大多不會永久持續,但亦有不少病人受「長新冠」煎熬一段長時間。目前,對於長新冠的研究很多仍未有結論,雖然本港及外國已投放不少資源作「長新冠」的研究以及治療,導致新冠長期症狀的原因和病理至今仍未確定,因此,亦未能有效應對治療所有「長新冠」的症狀。
一方面,我們應正確認識「長新冠」並評估其對個人的實際影響,必要時尋求治療。要積極展開臨床試驗,針對不同病症的患者量身訂制出治療方法。與此同時,推動建立涵蓋多學科專業的長期新冠病毒診所,為受此疾病影響的人群提供更加周全的支持與治療選擇。世衞亦列出護理新冠病毒病患的原則,以及應對「長新冠」的政策建議。包括(1)向公眾提供資訊以提高認知,協助患者獲取醫療服務,促進患者自理和自助,並減少對長新冠的歧視;(2)訂立協調的護理流程和指引,令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可量身訂制康復管理方案;(3)採用跨專業、跨專科方式處理評估和管理工作,讓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可配合個別患者需要提供個人化護理服務;(4)處理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的更廣泛影響,例如患者工作能力,醫療以外的支援,僱傭權利、病假工資政策,以及取得傷殘福利等;(5)實施患者名冊及監察制度,並跟進患者情況。
心理暗示 不利康復
另一方面,要警惕過度標籤化「長新冠」或引起大眾的過度擔憂。近日,昆士蘭州首席衞生官約翰•杰拉德博士發布一項研究稱,COVID-19的長期症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後遺症相似,並無顯著差異。在控制年齡、性別和原住民身份等影響因素後,通過對5,000多人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以季節性流感與其他呼吸道疾病相比,人們在感染COVID-19一年後日常生活中功能受限的比例相似,沒有發現明顯的證據表明COVID-19患者比其他患者更有可能出現持續症狀或受到中度甚至重度的功能限制。這一發現有助於消除大眾不必要的恐慌。儘管對長期新冠症狀的關注是必要的,但應該避免對「長新冠」進行過度負面的標籤化,不良的心理暗示不利於患者的康復。該症狀在人群中表現出異質性,不是所有感染者都會遭受長期後遺症。相反,我們應該關注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持及治療,幫助所有經歷過嚴重呼吸道感染的人恢復健康。
病人及醫護權益協會召集人龐朝輝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