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撥亂反正:再談中美電動車大戰

昨日提到,中國電動車生產商近年在多個歐洲國家及其他地區直接設廠,藉此突破有關國家的進口及關稅限制,換取當地政府支持,同時帶動民眾對電動車的需求和使用習慣。中國車廠其中一個重點目標是墨西哥,因為根據美墨加自由貿易協議,美國與加拿大不得對墨西哥生產的貨品徵收額外關稅。有關舉動引發美國政府「出茅招」,搬出私隱以至國家安全等藉口,試圖阻撓中國電動車大舉進軍美國。
不過,據報中國車廠還是會繼續有關計劃,因為即使在墨西哥生產的中國電動車,未能以低稅方式進口美加(估計加拿大遲早也會緊跟美國),單是打入墨西哥及其他中美洲國家市場也是值得。
中國國內電動車市場經過3年極速增長,近月增長放緩及開始出現產能過剩,掀起激烈的減價戰和淘汰戰。但各主要車廠的海外銷售仍有增長空間,車價與利潤更往往是國內銷售的兩至三倍。汽車出口除關稅以外的最大成本就是運輸,後者受到地緣政治、油價上升及減排要求影響,近年一直上升,在地生產可大大降低運輸成本。而隨着中國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及少子化加劇,勞動成本亦持續上升,將部分生產線外移有助降低成本及供應斷鏈的風險。
美國的電動車市場亦面對增長放緩,多家美國車廠紛紛宣布減產以至退場。據當地專家分析,有關情況主因並非中國電動車(已加徵了關稅),而是因為美國加息削弱民眾購買力,同等的電動車價格仍然高於燃油車,以及續航充電設施不足等,壓抑了整體的電動車需求。進口貨品價格因關稅而上升,令消費者需求下降,本地企業不思進取、研發落後及維持高價銷售,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惡果,現正由整個美國社會來承受。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