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呼即應:小學生BB車出行 恐礙發育損身心
東呼即應憂家長過度溺愛 反造成傷害
最近台灣有一名女子,將嬰兒車放在繁忙的馬路中間,幸好周圍的車留意到,沒有釀成意外,但事件亦令人關注到在香港方面,港爸港媽對子女太緊張,甚至「BB」到了6、7歲,出街時仍安坐在嬰兒車出行而不步行。《東呼即應》探討有關議題,訪問小學教師和兒童心理學家,他們均認為父母過度溺愛,容易養成長大後仍過分依賴的「港孩」。
在本港,現時四處也看到有很多家長,以嬰兒車推目測5至8歲的「嬰兒」四處走,這類普遍被認為因為溺愛而產生的現象,是否已蔚然成風?市民彭女士指,若認識對方,會提醒其子女已可自己走動,為何還要讓坐嬰兒車;劉先生則認為,家長這樣做或許有原因,不一定是件壞事。
而任教小學5年級的林老師(化名)指,並非時常看到有家長推嬰兒車接學童放學,但曾看見一些疑似是小一生或6至7歲的小朋友坐嬰兒車,他認為這樣對小朋友的心理或多或少會有影響,子女或許已習慣坐嬰兒車,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個壞習慣,子女會依賴了嬰兒車,直至某一天不再使用嬰兒車,要為其戒除這習慣,會比較困難。
他認為「港孩問題」的現象其實頗為嚴重,例如一年級學童去學校旅行,可能有家長會在旅行地點的廁所外守候,怕子女不敢去廁所,或一接放學就讓小朋友將身上所有物品,很順理成章地全數交予接放學的長輩、傭人或父母;有四或五年級甚至是更年長的學生,家長接放學時,仍然用手推車為子女推其手上物件回家。
協康會臨床心理學家李愷盈指,幼兒和兒童時期均屬身體發展的重要階段,需要有適當的運動促進肌肉發展和骨骼強化,所以5歲至7歲的兒童,如果長時間依賴嬰兒車出行,會有機會限制了他們的運動量和郁動機會,影響其肌肉力量、骨骼發展和身體協調功能,並或會增加兒童肥胖和健康問題的風險;在心理方面,若持續坐嬰兒車,會影響兒童跟其他人互動相處,以及自主探索。
李指,有家長因考慮到時間限制或者便利問題,可能他們趕着前赴某些地方,又或者他們一次過要去數個地方,同時亦要帶很多物資或買很多東西,變相使用嬰兒車就變得較為便利;又或是家長考慮到安全的問題,覺得若要去人多的地方,小朋友很容易迷路,坐嬰兒車相對地變得較為安全,當然亦因為有些家長對子女極其關愛,並有一點過度保護,這或許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或有特殊需要 勿胡亂標籤
李又表示,有某些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兒童或需要坐嬰兒車,有一些影響了肢體動作,肌肉功能的病患,例如腦性麻痹或肌肉萎縮症等,會大大影響小朋友的行走能力和距離,嬰兒車能確保其安全,也能協助他們移動;另外亦有兒童有嚴重的發展遲緩,其整體發展的狀況包括大肌肉能力,平衡和協調能力等都遲緩,這會令他們較難自己行走一些較長的距離。
若有SEN問題的家長不時被指指點點的話,她指家長可嘗試跟親朋戚友,多一點解釋其子女有特殊的情況和需要,希望可減低負面標籤和批評:若家長時常面對這些壓力和負面評價時,須好好關顧自己情緒和心理健康狀況,可以跟朋友傾訴,若真的有需要時,可以尋求心理輔導服務。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