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訪頻仍使費大 果效如何欠交代
疫後復常至今,香港經濟並未走出窘境,股市樓市依然不振,政府財赤逾千億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下年度將發債1,200億元,未來5年可能發債6,000億元,隨即引來政府是否「借貸度日」的質疑。政府連年發債若用來投資基建,落成後有回報當然「希望在明天」,若用來支付日常開支而「債冚債」,則當別論。然而,面對龐大財赤,政府要多方節流,譬如公立醫院急症診金是否要調高,醫管局藥物年耗近百億元,又要檢討收費,甚至長者兩蚊乘車優惠都要檢討收緊等。要言之,政府開源無能,節流卻盡向基層開刀,為政者可會興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本屆政府看來未必有「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情懷,倒是予人「頻頻外訪大花筒」的印象。本報發現本屆政府班子上場後官員頻頻外訪,截至去年10月,整個問責團隊共外訪197次,其中147次是出訪內地城市,外訪總花費逾1,240萬元。當中商經局外訪最多,共22次,花約229萬元;運輸及物流局訪問美國4日,人均每日花逾4.5萬元。議員和學者對官員外訪日花4.5萬元感到驚訝,批評政府財赤下削減部門開支,但問責官員外訪卻予人「肥上瘦下,孤寒人哋,闊佬自己」。
特區政府揚言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直接參與內地的龐大市場,同時與世界接軌,成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有議員表示,香港為國際城市,多外訪本為好事,不過在197次外訪中,有147次為到訪內地,有關比例「懸殊咗啲」,指作為國際城市的香港,外訪應要有策略,不能單純因為方便而主要到訪內地,強調香港應要聯通國際。高官到外國考察也許有必要,然而,有高官外訪4日,與兩名同儕平均每人每日花逾4.5萬元公帑,議員坦言對「咁嘅成本有啲驚訝」,指「睇唔到個成本點解咁大」,要求有關高官在成本如此高昂的情況向公眾主動交代。
高官頻繁外訪,也許真為港人做事,然而花的是公帑,有議員指難判斷外訪效果,促政府向立法會交代外訪策略和效益,這也是應有之義,確保沒有胡亂花費納稅人的血汗錢,指內地目前都對官員外訪開支有嚴格限制。
亦有議員相信,外訪行程反映政府想跟緊內地發展,強調沒有好與壞之分,又認為市民甚至議員不能幫政府外訪訂定地方,對當局的選擇只能尊重。不過,認為外訪可以說是一種「手段」,重點是政府希望透過外訪達成甚麼目的。目前國家經濟面對挑戰,而內地政府亦希望香港可以繼續成為國際城市,做好橋樑的角色,故期望未來港府目光要「平衡啲」,顧及內地的同時要放眼世界。誠然,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要聯通世界,不能偏向內地行!而外訪外國是否要日花4.5萬元,值得商榷,不是說「應使則使」嗎?目前庫房水緊,政府頻向基層「開刀」之餘,高官外訪「說好香港故事」,難道不可以「慳啲使」嗎?知不知道「心中無民莫為官」呀?香港百廢待興,基層搵食艱難,為生活捱得好辛苦,政府要日夜都繽紛,卻不能凡事花費如流水,毫無節制!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