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罕罕而談:結合內地醫教研 香港罕病管理新方向

近十多年來我經常穿梭中港兩地,與其他香港醫生和內地的罕見病專家多次合作,親身見證到內地的醫療發展一日千里,如能結合兩地的頂尖醫療技術和資源,在「醫、教、研」三方面共同協作,兩地的罕病患者將得到更好的治療和跟進。
「醫」—罕病診斷
診斷罕見病比常見病困難。罕病個案往往需要獲取多個專科的意見,進行多項測試和影像拍攝,花費很長時間才能斷症。現時內地已建立系統性的罕見病診斷,能做到快而準的檢測。如香港可參考內地設立罕見疾病協助網絡,引用標準化檢測,相信可縮短一些輪候時間,讓患者早日獲得治療,控制病情。
「教」—醫生培訓
據估計,香港約有11萬名罕見病患者,而內地就有超過2,000萬名。我和其他香港醫生在港大深圳醫院工作多年,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罕見病病例,累積到的臨床經驗,對我們治療香港的罕病患者有很大的幫助。相信如有更多香港醫生能夠到內地檢視病例,與內地的醫生進行交流,必定可以提升兩地的罕見病診療能力。
「研」—醫學科研
香港有很優秀的研發團隊,我們可以考慮將這些科研工作延伸到大灣區,整合兩地的病人數據進行臨床試驗,加速藥品通過審批。幹細胞治療等新藥研發在內地也很活躍,如香港的政策能夠配合,讓本地醫生、研發團隊和病人到內地參與研究和臨床測試,將可互補優勢。
另外,有些香港要付過百萬元才買到的昂貴罕病藥物,被納入國家醫療保險範圍後,在內地只需十分之一或更低的價錢便可用到。香港可否設立機制,讓本地的罕病患者到內地使用藥物,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公營醫院的壓力?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骨科醫學中心主任 杜啟峻醫生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