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垃圾收集量目標不改善 徵費齋搶錢

政府預計即使在實施垃圾徵費後,2024年垃圾收集量目標仍不改。 政府預計即使在實施垃圾徵費後,2024年垃圾收集量目標仍不改。
政府預計即使在實施垃圾徵費後,2024年垃圾收集量目標仍不改。
政府掠水18億 未紓堆填壓力
垃圾徵費原定在4月1日實施,然而逼近推行日期,市民仍未掌握執行細節,政府又愈解愈亂,終於押後至8月1日才實施。雖然押後4個月推行,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預測下年度垃圾徵費,將為庫房帶來17.9億元收入,較原預測多逾一倍,外界已質疑政府硬推垃圾徵費實為「搶錢」。近日有議員更發現食物環境衞生署預測2024年垃圾收集量的指標與去年同樣是逾212萬公噸,質疑當局是否沒有信心在垃圾徵費的適應期間市民會作出分類,而垃圾量亦不會因徵費而減少,促當局「解畫」。
4‧22首階段走塑 禁售即棄膠餐具
環境及生態局今年將落實兩項主要的環保政策,包括推動市民做好分類及源頭減廢的垃圾徵費,以及將於4月22日實施的首階段「走塑」,禁止食肆提供或銷售9類即棄塑膠餐具,包括發泡膠盒、膠刀叉、膠棉花棒和膠牙線棒等,目標是令市民減少使用塑膠製品。
指標與去年相同 皆逾212萬公噸
根據各部門的開支數據,食環署在2018年處理垃圾量的指標為2,160,373公噸,至2021年已升至2,238,212公噸,而隨後兩年數量略為減少,及至2023年垃圾量跌至2,125,860公噸。然而議員梁熙指在新預算案中,食環署預算2024年垃圾收集量為2,125,860公噸,竟與2023年的數量相同。
梁熙認為按道理兩項減廢政策落實,加上政府的回收配套不斷增加和優化,整體的垃圾必定會減少,但預算案的數字卻提到政府預算收集量與去年一樣,反映當局無信心在垃圾徵費適應期開展後,市民會作出分類,以及垃圾數量亦不會因徵費而減少。他反問當局是否認為即使在適應期間市民寧願付費買膠袋,都絲毫不願改變習慣,例如將各類物品分類回收,又擔心政府數字或令市民誤會當局打算循序漸進,有可能把大型垃圾徵費一事押後。
針對預測的數字,梁熙促請當局交代多項質疑,包括是否正就垃圾徵費準備另一個方案,可令垃圾收集數目不會有變化;食環署是否對市民在適應期減廢的目標不感樂觀,又抑或在製作預算案時,忽視了「走塑」和垃圾徵費這兩項即將推行的環保政策。
本末倒置 配套不足「逼人違規」
被問及當局應如何令垃圾徵費達到減廢的效果,梁熙認為當局可加強做好綠在區區的回收點和增加回收的三色回收箱。他又以違反交通規則為例,指當局希望捉住違規過馬路的人,然而目前馬路和天橋都不足夠,只會「逼住人違規」,故在配套不足,例如廚餘機數目不足的情況下,市民被迫放在指定垃圾袋的垃圾便會增加,間接令「生活成本多咗」,加上有街坊向他反映在垃圾徵費實施後,不少管理公司因為要做「包底」政策,而增加10%的管理費,令居民面對「兩面夾擊」。
對於垃圾收集量與去年相同,議員楊永杰估計或與經濟活動增長有關。他舉例稱,在膠袋稅期間,有數據證明經濟增長愈強烈,垃圾數量會愈多,而當局預測處理的垃圾量不減,可能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但他強調垃圾徵費政策包括私人公司,理應同時會使垃圾數量下跌,而垃圾徵費令市民「不便」,如果徵費後垃圾量無跌「市民會看在眼內」,「政府要解釋(垃圾量)唔跌嘅原因」。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估計垃圾徵費延至8月實施,故當局用舊數作預算數字較為謹慎和合理,認為着眼點應放在2025年的數字,但強調若屆時垃圾收集量仍沒有下跌便「講唔通」。
外界憂慮實施垃圾徵費後,反而會出現垃圾圍城。外界憂慮實施垃圾徵費後,反而會出現垃圾圍城。
外界憂慮實施垃圾徵費後,反而會出現垃圾圍城。
2024年垃圾收集量目標不改,堆填區壓力未除。2024年垃圾收集量目標不改,堆填區壓力未除。
2024年垃圾收集量目標不改,堆填區壓力未除。
食環署人手不足,曾出現垃圾無人清理的情況。食環署人手不足,曾出現垃圾無人清理的情況。
食環署人手不足,曾出現垃圾無人清理的情況。
過去6年垃圾收集量過去6年垃圾收集量
過去6年垃圾收集量
有意見擔心市民為慳錢拒買標籤,把大型垃圾逼爆綠在區區。有意見擔心市民為慳錢拒買標籤,把大型垃圾逼爆綠在區區。
有意見擔心市民為慳錢拒買標籤,把大型垃圾逼爆綠在區區。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