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自成一家:硬推走塑恐招惡果

本港將於4月22日實施第一階段「走塑」,禁止商戶提供或銷售即棄發泡膠餐具、飲管、膠刀、膠叉等。從環保角度來看,這項政策絕對正確。但解決塑膠問題必須各地合作才行,本港硬推走塑不僅作用不大,反而會令營商環境惡化,可謂得不償失。
塑膠是一種石化工業的副產品,重量輕、不容易腐爛、可以塑造成各種形狀,一直被廣泛應用,甚至成為無可替代的材料,例如家裏的排水管、路邊的水馬,用金屬、木材成本高重量大,不如塑膠耐用。當然,塑膠極難降解,微粒會長期存在於環境中,危害健康。走塑無疑是正確的方向。
問題是,香港在塑膠貿易的規管一向過於寬鬆。內地2017年前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塑膠垃圾進口地,之後在2018年宣布對24種回收垃圾實施進口禁令,令塑膠垃圾進口量一年內大跌逾95%。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等國緊隨其後,也減少進口塑膠垃圾。偏偏港府對塑膠垃圾的出入口管理太鬆,不少周邊地區都以香港作為塑膠垃圾中轉站,香港一度得了「洋廢膠中轉站」的惡名。
港府這次決定走塑,代價是港人埋單,業界已反映走塑會增加經營成本,部分店舖考慮結業。借鑑他山之石,南韓早在2018年開始實施走塑令,其後遇上新冠疫情,於是暫緩執行走塑令至去年11月。寬限期結束後,南韓政府宣布撤銷即棄紙杯禁令,塑膠飲管及攪拌棒的寬限期則無限期延長,理由是經濟不景,強推只會令更多企業倒閉。
香港現在同樣處於經濟困境,無論是垃圾徵費或走塑皆生不逢時。若政府繼押後垃圾徵費後,再押後走塑,肯定會進一步打擊政府威信。但換個角度,南韓都可以跪低,港府是要面子還是要經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