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外界憂發債成負擔 政府靠等息口減

政府在新一份預算案中提出24至25年度發債1,200億元。 政府在新一份預算案中提出24至25年度發債1,200億元。
政府在新一份預算案中提出24至25年度發債1,200億元。
【本報訊】3年疫情加上經濟不景,本港的財政狀況惡化,政府在節流的同時亦需開拓收入。就輿論質疑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的薪俸稅兩級制、累進差餉和發債等措施,財金官員昨日在電台節目「解畫」,是按「能者多付」的原則來調整薪俸稅和差餉,影響輕微且不損香港競爭力,並預料息口勢將回落,發債的利息開支不會構成沉重負擔,加上種種輸入人才和引進企業措施、新資金入境以及內地經濟調整後基本面向好,因此對本港的中期經濟增長持比較正面的看法,估計27/28年,不用發債已經有盈餘。
死撐「能者多付」 向市民開刀
財金官員指財政儲備由過往的11,000億下降至7,300億元,必須進行財政整合計劃,然而考慮對社會和公共服務的影響,壓縮開支不能一步到位,開源方面除了適當拓新收入來源,就是在現有收入來源「能者多付」。而實行薪俸稅標準稅率兩級制,只是收入500萬以上才交多1%,加幅輕微且亦維持簡單稅制,受影響約萬多人,只佔納稅人比例0.1%。累進差餉方面,物業差餉估價值達到一年55萬元以上的,差餉率才會調高。
發債方面,財金官員表示只是應付一段時間內的周轉,而發債至28/29年只佔生產總值13%,在全球先進經濟體而言屬低水平,若有需要,發多些債還可以。因目前利息較高,政府發債以短期債為主,但隨住息口回落,利息開支亦較少,估計24/25年利息開支只是90億元。
展望未來經濟狀況,財金官員認為內地經濟調整後,基本面向好,東南亞市場經濟較內地強一些,中東方面因分散風險,會有資金來港。引進重點企業可帶來數百億資金和萬多個職位,連帶上、中、下游產業亦會來港,可是地緣政治挑戰仍然存在,重申2023/24年發債之後都超過1,000億元赤字,明年發債1,200億元,仍有400億元赤字,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已盡量做到力所能及,即使繼續「派糖」亦要睇餸食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