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經濟挑戰不絕 應對老化不足

特區政府日前發表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筆者認為其內容應對了香港當前面對的經濟放緩及政府財赤等挑戰,並從對外招商引才、推動高質量發展、維持財政穩健及繼續投資基建等多個方面,積極籌劃未來。
香港經濟在疫後復甦的步伐未如預期,加上樓市及股市表現欠佳,令政府的地價收入和印花稅稅收,較去年初的預算合共大減逾1,000億元。雖然利得稅和薪俸稅收入與原預算相若,政府整體開支較預期減少,庫房在23/24年度仍錄得1,016億元赤字。展望未來一年,由於外圍環境仍然複雜,與資產市場相關的收入仍需時復原,預計庫房在24/25年度仍會出現481億元赤字。
政府連續多年錄得財赤,儲備水平跌至少於12個月政府開支,難免引起市民憂慮,有人就建議效法部分海外國家,叫停部分基建與發展項目「止血」。但筆者一向認為,政府不應因一時的經濟或財赤問題,而大幅減少、減慢投資未來。政府在私營市場收縮時「收水」,更可能令整體經濟陷入持續萎縮的惡性循環,並不可取。
善用有限公共資源
因應目前情況,預算案提出加大發債以支持持續投資未來,包括設立「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來繼續推動基建投資,以及審視各個工程項目的優次緩急來調整推展速度,包括仍在研究及規劃階段的交椅洲人工島計劃,將未來幾年的基本工程開支維持在每年約900億元水平,在縮減財赤與持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此外,預算案亦採納了筆者一直倡議的「先節流,後開源」及「能者多付」原則,來增加政府的經常收入和控制經常開支。其一是延續公務員編制零增長,以及要求各政策局與部門各減1%經常開支;其二是引入薪俸稅標準稅率兩級制和累進差餉徵收率;其三是檢討近年開支增幅偏高及常有濫用情況的社福開支,包括兩元乘車優惠與交通費補貼計劃。有關節流建議有助善用有限的公共資源和人手,相關稅務及加費建議亦主要針對較有能力的企業和人士,對一般中產及基層市民影響極微。
土地房屋方面,預算案宣布全面撤辣,包括放寬金管局的按揭成數限制和暫停壓力測試要求,有助物業市場回復正常運作,亦有利有需要和有能力的市民上車、換樓或投資。在土地及房屋供應持續增加,市場信心仍需時恢復下,相信樓市重現炒風及樓價急速變化的機會不大。
然而對於日益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因長者增多及年輕勞動力減少,而對公共財政與經濟增長動力的影響,尤其是為醫療、福利開支及稅收情況帶來的挑戰,今份預算案幾乎隻字不提,令人失望。須知人口老化不像經濟、財赤或樓市股市問題般,可能過幾年就會好轉,而是肯定會愈趨嚴重,社會不能逃避。希望政府能加多重視,盡早籌劃應對。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