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缺水惟靠發債券 粉飾財赤埋隱患

面對逾千億元龐大財政赤字,特區政府今日公布新一份預算案。由於樓市疲不能興,社會各界都關注政府會否進一步「減辣」,甚至全面「撤辣」。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最新樓價指數,連跌9個月,創逾7年新低。市民對於新一份預算案,都關注政府如何救市及振興經濟,如何把握「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機遇。
財經高官預先揭曉新預算案封面顏色為「晨曦色」,包含着針對香港未來一年的期盼。然而,消息指政府料將繼續推出零售債券,總額至少700億元,當中大部分為銀色債券,也有綠色債券及基建債券,支持政府的基建項目。消息指,早前機管局發行50億元零售債券,反應正面,錄得兩倍超額認購,政府認為本港零售債券仍有「加碼」空間,市民都希望有風險低、回報穩定的投資產品。
發債目的是活化債券市場。有學者指出,不同債券有不同目的。顧名思義,綠色債券與氣候環保相關,銀色債券是讓長者退休可取得穩定回報的金融產品;至於基建債券,有學者擔心地價下跌,甚至沒有人投地,不知道如何估價的情況下,發展人工島是否仍有盈利。此外,現在發行債券時機一般,因為美國聯儲局說今年會減息75個點子,別人未減息就發債,豈非多付了75個點子利息成本?換言之,政府如非「手緊」至「不行了」,不必急於一時發行債券。
有經濟學者指出,整體零售債700億元規模合適,因為某程度上銀債是用作支持長者生活開支,不過發債規模要適可而止。至於發行基建債,相信是為未來大嶼山填海及北部都會區兩個大型項目試水溫。可見學者因應目前樓市不振,對基建債券多有保留,政府宜多周詳考慮。事實上,政府如何拿捏「撤辣」都頗多爭議,如今「食髓知味」頻頻發行債券又是否適宜?有論者指出,政府發債從投資者角度必定開心,皆因始終是穩定回報投資產品,尤其是股市、樓市都向下滑行。不過,政府近幾年發債明顯增多,長遠而言對公共財政未必是健康現象,不能單用發債掩蓋財政問題,政府在鼓勵債市發展的同時,也必須提出未來如何回復長遠穩健的收入。
疫後香港經濟復甦不似預期,港人北上消費成趨勢,內地客南下鍾情「深度遊慳住使」,加上股市、樓市恍如啪了懵仔丸,「呆滯到阿媽都唔認得」,試問香港如何能「日夜都繽紛」?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今日公布,若然財赤真的超過千億元,則較原來預測的570多億元高一大截,倘2021至22財年撇除綠色債券收入,則幾乎連續5年見紅。政府「入不敷出」加上「節流無方」,自然是財赤飆升的主因,高處恐未算高,有指千億元財赤恐有「粉飾」之嫌,政府若以發債當收入,只會埋下「債彈」。事實上,四大會計師行估計政府財赤在1,100億至1,500億元之間,假如撇除發行綠色債券當收入,本年度預算赤字料介乎1,760億至2,166億元之間。是否如此,今日自有分曉。要言之,單靠發行債券,長期而言只反映政府技窮,只能靠賒借度日,畢竟不是辦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