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健康在您手:消失的肌肉—肌少症

每個人都會面對自然老化的過程,研究指,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肌肉量分別平均每10年下降4.7%和3.7%。如令個人活動能力和生活質素受到明顯影響,便有機會患上「肌少症」。在香港,每100位65歲以上的人士,就有9人患上肌少症。
肌少症患者容易感到下肢乏力,行動亦變得緩慢,上落梯級、由坐到站、提舉重物,甚至處理家務都感乏力,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診斷肌少症的方法包括使用儀器量度手握力、評估日常步行速度,及使用DXA骨骼檢查儀器等,量度肌肉質量。
健康生活模式助改善肌少症
現時沒有有效針對肌少症的藥物,因此維持健康的生活模式,基本上是減少肌肉流失的唯一方法。例如依照「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原則維持均衡飲食的習慣,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例如豆類、雞蛋和奶類製品,均有助肌肉發展。
另外可多做強化肌肉和帶氧運動。每周應進行兩至3天或以上的強化肌肉運動,如仰臥起坐或半蹲、提舉合適重物如水樽或啞鈴、使用健身器械、阻力橡筋帶等,鍛煉主要肌肉群。同一肌肉群的訓練應相隔至少48小時,重複10至15下為一組,每次做1-3組,動作的強度應按照個人能力,循序漸進由輕逐步增加至中等或劇烈強度,如中等強度即運動時呼吸和心跳加快,輕微流汗,可持續應付而不至辛苦。帶氧運動方面,如拖地、抹窗、健步行、太極拳和球類運動等,每周應做至少150-300分鐘。
進行任何體能運動應量力而為,亦須保持正確姿勢,以防勞損。如患有慢性疾病或對個人健康狀況有任何疑問,應先諮詢醫護人員的意見。
任慧瑜 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護理統籌主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