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債700億救急 金融中心賒借度日
財赤無計可施 基建燒錢不止 學者齊嘆短視
面對逾千億元龐大財政赤字,但政府開源乏力,又強推「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及北部都會區發展燒錢,外界有聲音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惟有借貸度日。政府今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有消息指政府將繼續推出零售債券,預料總額至少700億元,在銀色債券和綠色債券以外,亦會推出基建債券,有指是要為大型基建融資試水溫。但有學者提醒,政府近年來發債明顯增多,長遠而言對公共財政未必是健康的現象,另有學者更擔心地價下跌,甚至沒人投地,在不知如何估價的情況下發展人工島仍否有盈利。
政府去年先後推售500億元銀色債券和150億元綠色債券,均錄得超額認購,最終使用額外發行額度「加碼」,兩債共發行750億元。消息指,早前機管局發零售債券50億元,反應都不錯,錄得兩倍超額認購,每人最多只獲發3手,政府認為本港零售債券仍有「加碼」空間,市民都希望有風險低、回報穩定的投資產品。
財金官員在去年預算案提及,政府的未償還債項持續處於低水平,只佔本地生產總值4%,遠低於大部分其他先進經濟體。在這背景下,香港應善用發債的空間,以支持和加速經濟發展,並創造容量、投資未來,讓市民更早分享發展成果。該官員在今年1月再表示,香港的借貸比例相較生產總值為4.5%,即使香港連續5年發債650億元及繼續推動基建發展,5年後有關比例亦不足10%。
各界叫停人工島 港府當冇到
實際上,不少政黨亦曾建議政府發債,當中有民主派政黨更促政府「借貸度日」,建議政府把iBond、綠債及銀債等發行大規模增加,紓緩香港收入危機,但要煞停「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近日亦不少議員亦指面對巨大財赤,促請政府暫緩人工島計劃。
收入不穩 發債難冚財政問題
對於政府擬發行至少700億元債券,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發行有關零售債券有利債市發展,若大部分金額用於發行銀債,整體零售債700億元的規模合適,因為某程度上銀債是用作支持長者生活開支,但發債規模要適可而止。至於發行基建債,他相信是為未來大嶼山填海及北部都會區兩個大型項目試水溫。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則指政府發債從投資者角度必定開心,始終是穩定回報投資產品。但他提醒,政府近幾年發債明顯增多,長遠而言對公共財政未必是健康的現象,不能單用發債掩蓋財政問題,政府在鼓勵債市發展的同時,也必須提出未來如何回復長遠穩健的收入。
地價下跌 硬推明日大嶼高危
針對不同債券有不同的目的,港大經管學院講師阮穎嫻舉例稱,如綠債做與氣候環保相關項目,銀債是讓長者退休,取得穩定回報的金融產品,不是單純政府想借錢而是為了買債的人。她續說:「至於基建債券,未來有整個島要填,他們想先開始發債行為,基建大家都有份,大家都有借錢出來,都想件事好、不會『唱衰』它。」但她擔心地價下跌,甚至沒有人投地,不知道如何估價的情況下發展人工島仍否有盈利。
她又認為政府不需要太急於發債,又說:「公布了發債,未必現時這一刻就立即發債。現在發債時機一般,美國聯儲局說今年會減息75個點子,別人未減息就發(債),可能付出多了75個點子利息成本。」她指政府早年將盈餘成立不同基金,近年再分階段抽取資金當作收入,減輕帳面上的財赤。她認為應分開儲備和發債金額,讓市民看清楚政府的負債情況以及政府財政是否真正健康。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