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工商管理

學生反映說,我們教的內容不夠實際,幫不了他做生意。我的反應是他們弄錯了。我們的課程是從宏觀微觀不同的角度告訴他們市場、經濟、社會、政府怎樣轉變,大勢如何,起落變化的可能性。我們不能預知結果,社會科學還未到可預測未來的階段。偶然猜中,只是偶然,不是必然。沒有必然的規律,因為假若理論可以預知未來,就如數學模型可計算出現實世界的結果,一切便可肯定。但當所有人都知道,按這結果行事,趨吉避凶,這個必然的結果也即時受到衝擊,變為未可知的新結局。而若不理會人為的衝擊,事物如機械化地發展,每個人按公式便可成功發達。這樣容易成功,為甚麼老師要教書,倒不如自己開創事業。
我們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研究社會的現象,只提出大的趨勢。即使商科教授,會幫助學生經營企業或創業成功?怎樣經營與創業,或可由行業顧問提供。即使是他們,真的必然可幫企業成功嗎?存着這樣心態的企業家、創業者來到學院交一些學費,上一些堂便以為可得成功秘笈,把企業經營看得簡單容易不是無知,便是心存投機,以為事業成功不需經歷挫折、失敗的教訓,才稍有成功的可能性。對於這類學生,我只能說來錯了地方,應該轉向投機的金融行業。例如現時已高度槓桿式、寡頭壟斷,有如賭博的股市債市衍生產品市場。但這些地方也沒有誰可以教授必勝之術。
學院的研究與教學主要分析現象,找尋趨勢。即使有個案研究也不能通用。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一國經濟都處於變化動盪的大環境中,偶有太平盛世也不會太長久。學院教研好壞便不是能否教學生做生意,而是訓練學生分析思考的方法與能力。從歷史經驗來認識現實變化的可能和趨勢。預測的技術多供宏觀之用,微觀至企業頗難有效。
因此,管理是藝術,不是科學,不能用公程式來管理企業,來經營業務,也可能便是因此在美國管理學學科興起之前,商科不屬大學課程,更不會有學士、碩士、博士課程,更多的是學徒制度,從經驗出發。工商管理可作為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可是,大學現時差不多大半課程在工商管理,即使作為專業訓練,也即使經濟服務化,真的需要這麼多資源投入這個範疇嗎?
這些學生應該轉變思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