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橫眉冷看:要知道內地旅客口味

香港的旅遊業希望仍在,只是端視政府和業界如何努力求存,如何去拓展機會。新冠疫情完結初期,有傳聞說,香港再無吸引力,遊客不會重臨,但今年新春假期剛過,訪港旅客達143萬人次,跟疫情爆發前的2018年比較,人數更多。又有傳聞說,疫情過後,內地人旅遊消費的能力減弱了,開始流行「窮遊」,意思是只求到訪當地,卻不願意也沒能力花錢。事實證明也不是,內地新春假期8日之內,國內旅遊消費總額達6,327億元人民幣,比疫情前的2019年,多出近8%。
內地旅客的消費力仍然龐大,只是近年風氣改變了,到歐美日韓等地遊玩的興致減少,愈來愈多人喜歡在國內作深度旅遊,香港是祖國的一部分,按理也能受益。可惜,香港特區政府太過抱殘守缺,近年旅遊業似乎搞不出新意思,長此以往,老本恐怕很快便會吃完。
香港要繼續吸引內地遊客,先要明白他們近年旅遊的口味是甚麼。據說「小紅書」的最新推薦,就連已故香港藝人黃家駒的墓地,也成了旅遊「打卡」點。這是一個頗有啟發性的例子,其實本地已故藝人之中,有幾個「黃金品牌」,很值得政府珍惜,除黃家駒以外,還有張國榮和梅艷芳,尤其是「哥哥」,留下不少電影作品,在很多內地人心目中,是永恒的經典。相對之下,李小龍固然也重要,但他對歐美遊客的吸引力較大,在內地的影響力則一般而已。
上述幾位已故藝人,港府及旅遊業界應善加利用,要是他們的故居仍在,可考慮購入後對外開放,買不到故居的便舉辦長期展覽。內地遊客要到訪這些「打卡」點,往往要多留一兩天,本地旅遊業自然能受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