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醫患同行:「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的看法

近日,港府公布把位於大灣區的7間醫療機構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中,預計在今年第3季度陸續投入服務,將有近170萬符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受惠。合資格長者在指定的醫療中心/醫療科室接受門診醫療服務,可以使用醫療券支付相關診金及檢測費用。
推行「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計劃」,對長期居住內地的香港居民,以及兩地穿梭的港人是一大惠民政策。既可提升香港長者看症的靈活性和便利性,給予他們機會選擇診金較為低廉大灣區醫療機構,回應香港長者對於牙科服務的醫療需要,也有望減輕本港公營醫療機構的詬病已久的龐大壓力,降低輪候時間,以醫療「外援」應付需求。長遠來看,相關計劃有望削減衞生醫療支出,緩解財政赤字。
醫療衞生支出在這30年間,以平均5.6%的年利率增長。在2020至21年度,醫療衞生總開支佔本港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2010至11年的5.1%上漲至7.3%,加上人口高齡化,醫療支出面臨嚴峻的情況。而目前計劃的推行,對於未來公私營醫療機構的人力資源、服務價格等方面均有影響,有望緩解醫療衞生財政支出的壓力。除此之外,對於醫療機構來說,此舉可以推動兩地醫療機構的合作互通,促進醫療質量的提升,提升醫療競爭力。
但是,隱藏在該計劃下的隱患和風險需要注意。首先,是涉及長者醫療券的濫用及不正當使用的問題。筆者期望當局強化「試點計劃」的監管機制,優化使用安排,提高合資格使用者的意識和教育,同時,加強與內地的資訊共享,確保公帑在內地得以妥善運用。二是存在暗中抬價的不公平加價的風險。在使用醫療券的情況下,不同的醫療機構可能對同樣的醫療服務收取不同的價格,令使用者支付更多的費用,從中獲利。因此,為確保提供醫療服務機構的價格公平透明,需要當局做好價格監控,但涉及跨境監控亦有一定難度。
三是醫療券使用者的自身權益保護。由於兩地醫療法規和醫療倫理不盡相同,若一旦發生醫療事故,當局應如何保護病人權益亦相當重要。相關部門應該釐清事故爭議的處理流程、責任認定標準等,並與衞健委部門作適時溝通調解,當局亦可設立醫療資訊熱線,提供渠道給有需要的市民進行查詢。最後,如何利用電子醫療系統連繫兩地診治醫療紀錄互通,減少重複檢查和治療,為病患提供更準確和個性化的醫療服務,亦將會是當局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病人及醫護權益協會召集人 龐朝輝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