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擴大灣區醫療券 有利有弊監管難

隨着中港不斷融合,更多港人北上定居,港府宣布將粵港澳大灣區長者醫療券試點計劃擴大。今年第3季起,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再多5間綜合醫療機構和兩間牙科機構可以用到醫療券。此舉有利有弊,最令人擔心是中港兩地醫療體系不同,港府無法跨境處理,一旦發生醫療事故,港人或投訴無門。
本港公營醫療供不應求,私營醫療則收費不菲,而長者恰恰是最需要醫療服務的一群,港府將醫療券的應用擴及大灣區核心城市,無可厚非。現時長者想在內地使用醫療券,可到深圳的港大深圳醫院和旗下在華為荔枝苑的健康服務中心,而今年第3季起,有關服務將擴展到廣州、東莞和中山,新增5間綜合醫療機構大都屬於三甲醫院。另外,當局亦會在深圳加入兩間牙科機構。新增的醫院收費與港大深圳醫院相若,過往每宗平均收約309港元。而新的牙科試點,洗牙約180至300元人民幣,補牙300至550元人民幣,拔牙200至500元人民幣。
相對香港而言,內地醫療收費絕對有競爭力和吸引力,不論是一般西醫還是牙科服務,香港收費驚人,深圳則顯得廉宜,預料將吸引不少長者轉投內地醫療懷抱。而在實際層面上說,本港公營醫療大排長龍,衞生署轄下牙科服務名額尤其不足,每月只有約4千個名額開放予公眾,不少長者都要通宵輪候。再者,內地醫療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移居當地的港人同時不斷增加。數字顯示,目前已有近1.6萬人在大灣區使用醫療券,總就診人次逾16萬,總使用金額超過5,100萬港元。當局擴大醫療券在大灣區的應用,既可減輕本港公營醫療負擔,也有實際需要。
當然,正如錢幣有正反兩面,每項政策有利必有弊。由於中港醫療體系不同,港府要「越級」監管內地醫療機構,想一想也知難以做到。儘管高官口口聲聲已有相應的監察機制,如長者認為服務有問題可向廣東衞健委或港方投訴,本港衞生部門亦會把關。但問題是,所謂的監察機制如何運作,一旦發生醫療事故如何處理,高官語焉不詳,反而叫人看數字、看使用人數,聲稱這樣就知政策有沒有成效、受不受歡迎,實在有模糊焦點、轉移視線之嫌。至於醫療券遭濫用甚至遭詐騙,香港也時有發生,如何確保同樣情況不會在大灣區上演,當局一樣付之闕如。正如病人組織指出,醫療券涉及公帑運用,港府責無旁貸,必須設立跨境專責組織作出監管,可謂一語中的。
不怕一萬,最怕萬一。醫療事故在香港無日無之,在內地肯定也不能避免,港府如何確保內地醫療服務質素、如何肯定公帑用得其所,實在有必要詳細交代。大灣區醫療券涉及的公帑絕非小數目,只要存在金錢利益,騙案或糾紛必會應運而生,中港皆然。高官一味盡說內地醫療好處而不提壞處,更不提港人遇事如何投訴,只知報喜不報憂,恐怕適得其反。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