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向外發展

中國經濟增長在5%的水準,顯然是低於過往10%的平均水準。5%或10%,哪個才是正常的中國經濟增長率呢?
經濟增長,從生產而言,是各種要素的配合,供求相對平衡才可產生出來的。這是實體經濟的概念,沒有加上金融和貿易帶來的額外作用。貿易的作用是把兩地不同價格的要求結合,並以貿易主導國家的價格來作商品最後體現的市場價格。一般而言,貿易體現的市場價格多以一國較高的價格水準來決定的。平買貴賣,從而貿易利潤變成貿易的推動力。若沒有額外的利潤,貿易便不會產生。至於金融,則是製造與現時實體經濟不符的額外需求,或是虛假的,或是挪用未來或別地的需求。當金融可集中更多的額外需求,也同時製造額外的供應,把即時的供應變為未來或虛假的非即期供應,形成可比實體經濟規模大以倍計的交易量。因而利潤的總數更大,製造出金融操作的動機。
中國過往高增長的原因,主要來自人口紅利,參與工農業現代化生產的人口擴張,但同時亦有貿易與金融因素。貿易主要是加工貿易,因其佔中國經濟曾達半數以上的比重。加工是用中國價格的生產要素來進行生產,出口卻是歐美國家的價格,價格差距便形成龐大利潤。但同時中國本地的GDP也因這個貿易價格差別而大幅擴大。另一是中國經濟在這段時期,加速貨幣化,且資產槓桿化,農村龐大的資源(包括人力)從計劃經濟時期的非商品化,亦即在GDP中不入市場化的價值計算之中。中國改革開放把這部分納入計算之內,便亦產生出商品化、金融化的價值。在中國實體經濟生產由技術升級,效率提升的改革成果之外,貿易與金融應是中國經濟可長時期達到10%增長的重要原因。
但當中國發展成全球最大的製造業生產與出口國,金融化已是高槓桿化,出口往歐美市場減少,轉而以價格相較中國為低的新興國家。出口價格利潤被壓縮,金融化已趨過度,難以進一步槓桿化。加以人口紅利轉為負面,經濟便只能按生產實際的效率與市場成交來決定。5%已反映出中國經濟的效率與競爭力。
要進一步提升增長,中國只能靠一帶一路倡議,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協助它們提升與擴大本地市場,與中國融合,製造出另一人口紅利,貿易與金融額外利潤和擴張的機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